background image

         

三、现 代 建 筑 美 学

中国建筑在世界上分布地域最广,有着独特的传统风格,各兄弟民族的建筑
都有自己的传统和特色,其中汉族的建筑是中华民族建筑的主流。它的美学
特征主要表现在

3

 

个方面:

① 建筑的审美价值和它的伦事价值密切相关。建筑的审美标准不仅要

求使人感官愉悦,更重要的是恰当地表现形象本身所包涵的伦理的、政治的
内容。例如都城的构图表现出

"体象乎天地,经纬乎阴阳,据坤灵之正位,放

太紫之圆方

"的威仪;宫殿表现"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的气派。

从周秦以来

,凡城市规制、宫殿、坛庙、陵墓、住宅、祠堂的体量、形式、色

彩、用材都有详细的等级规定和礼制理论;有时细微到彩画、雕刻的题材手
法,门窗的格纹、瓦饰的式样。这类礼制法规又往往和成熟的形式美法则结
合在一起,形成了特定社会时代的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和谐感、节奏感以及
不同类型建筑的性格和风格

   建筑艺术的形式美直接来源于功能内容和工程实践。中国建筑的形式
美首先是它的群体美、序列美。这种总体的艺术气氛又都以满足礼仪和生活
实用的要求为基础。即使是一所四合院住宅,它的布局和体量也都体现了封
建家族中尊卑、长幼、内外、嫡庶、期服等不同等级人的生活地位和待遇。
如北京紫禁城宫殿、天坛、十三陵、颐和园、苏州园林、峨嵋山寺等,它们
的艺术形式都体现了它们的功能内容。中国建筑经过长期实践,至少从春秋
战国开始,就注意在保持结构牢固、施工迅速的前提下

,寻求各个结构部件之

间的比例关系

,进而使群体与单体、结构与造型之间呈现出和谐与稳定。《

工记》

最先记述了一些比例法则

,其中使用最多的是 2:3。到唐代,结构构件

的比例关系更趋完整划一。北宋崇宁二年

(1103)由朝廷颁发

《营造法式》

对比例法则作了更细微的规定,要求确切使用

10:15"分",即 2:3 的基本度

量单位设计建筑。

2:3 不仅接近"黄金分割",是公认的美的比例,而且也是材

料力学最佳的参数之一,因此称之为

"材"  

    重视环境的内在意境甚于单纯的造型美观。中国传统建筑运用

序列设计和环境气氛,获得巨大的审美效果,对世界建筑美学思想作出了重
要的贡献。北京的明清宫殿

,在长达 3.5 公里的笔直的中轴线上布置了 20 多

座殿宇楼阁,组成

10 多个不同气氛的空间,通过节奏的变化,取得了雄伟、

震慑的浓重气氛。天坛以苍翠的松柏林海为基调,将洁白的圆丘和湛蓝的祈
年殿衬托得突入晴空,形象极为圣洁肃穆。为了深化环境意境,还很重视运
用象征手法,以布局、造型形式、形象模拟、匾联题字等,激发人的联想,
如天坛的造型、色彩和布局以及许多与

"天"(阳)有关的数字,突出地象征

了古代人们对

"天"的认识。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模拟国内著名风景名胜

和蒙、藏地区著名寺院,象征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对于西方建筑来说建筑的审美观点大体上可分为

3 类:① 认为建筑的审美

价值主要表现在它所体现的伦理价值。建筑的形式越完美地表现出崇高伟大
的精神内容,审美价值就越高。建筑形式的美,来源于内容的善。这种观点
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已经有了,中世纪的神学美学家更把体现上帝的光辉称之
为美,风靡达

400 年之久的哥特风格,把基督教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