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3、电解液在过充时氧化反应
当压高于

4.5V 时电解液就会氧化生成不溶物(如 Li2Co3)和气体,这些不溶物会堵塞在

电极的微孔里面阻碍锂离子的迁移而造成循环过程中容量损失。
影响氧化速率因素:
正极材料表面积大小

 

集电体材料

             

所添加的导电剂(炭黑等)

     

炭黑的种类及表面积大小

         

在目前较常用电解液中,

EC/DMC 被认为是具有最高的耐氧化能力。

溶液的电化学氧化过程一般表示为:溶液

→氧化产物(气体、溶液及固体物质)+ne-

  任何溶剂的氧化都会使电解质浓度升高,电解液稳定性下降,最终影响电池的容量。假
设每次充电时都消耗一小部分电解液,那么在电池装配时就需要更多的电解液。对于恒定的
容器来说,这就意味着装入更少量的活性物质,这样会造成初始容量的下降。此外,若产生
固体产物,则会在电极表面形成钝化膜,这将引起电池极化增大而降低电池的输出电压。

   

【阮艳莉】
二、电解液分解(还原)
I 在电极上分解
1、电解质在正极上分解:
电解液由溶剂和支持电解质组成,在正极分解后通常形成不溶性产物

Li2Co3 和 LiF 等,通

过阻塞电极的孔隙而降低电池容量,电解液还原反应对电池的容量和循环寿命会产生不良
影响,并且由于还原产生了气体会使电池内压升高,从而导致安全问题。
正极分解电压通常大于

4.5V(相对于 Li/ Li+),所以,它们在正极上不易分解。相反,电解质

在负极较易分解。

 

2、电解质在负极上分解:
电解液在石墨和其它嵌锂碳负极上稳定性不高,容易反应产生不可逆容量。初次充放电时电
解液分解会在电极表面形成钝化膜,钝化膜能将电解液与碳负极隔开阻止电解液的进一步
分解。从而维持碳负极的结构稳定性。理想条件下电解液的还原限制在钝化膜的形成阶段,
当循环稳定后该过程不再发生。
钝化膜的形成
电解质盐的还原参与钝化膜的形成,有利于钝化膜的稳定化,但

1)还原产生的不溶物对溶剂还原生成物会产生不利影响;

  

2)电解质盐还原时电解液的浓度减小,最终导致电池容量损失( LiPF6  还原生成

LiF、LixPF5-x、PF3O 和 PF3);

             

3)钝化膜的形成要消耗锂离子,这会导致两极间容量失衡而造成整个电池比容量降低。

  

                                           

4)如果钝化膜上有裂缝,则溶剂分子能透入,使钝化膜加厚,这样不但消耗更多的锂,

而且有可能阻塞碳表面上的微孔,导致锂无法嵌入和脱出,造成不可逆容量损失。在电解液
中加一些无机添加剂,如

CO2,N2O,CO,SO2 和 Sx2-等,可加速钝化膜的形成,并能

抑制溶剂的共嵌和分解,加入冠醚类有机添加剂也有同样的效果,其中以

12 冠 4 醚最佳。

  

                
成膜容量损失的因素:

1)工艺中使用碳的类型;

                              

2)电解液成份;

                                  

3)电极或电解液中添加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