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1、网卡(NIC) 插在计算机主板插槽中,负责将用户要传递的数据转换为网络上其它设备能够识别的格式,通过网络介质传

输。

 

  

 2、集线器(Hub) 是单一总线共享式设备,提供很多网络接口,负责将网络中多个计算机连在一起。所谓共享是指集线器所有

端口共用一条数据总线,因此平均每用户(端口)传递的数据量、速率等受活动用户(端口)总数量的限制。

 

  

 3、交换机(Switch) 也称交换式集线器。它同样具备许多接口,提供多个网络节点互连。但它的性能却较共享集线器大为提高:

相当于拥有多条总线,使各端口设备能独立地作数据传递而不受其它设备影响,表现在用户面前即是各端口有独立、固定的带宽。此

外,交换机还具备集线器欠缺的功能,如数据过滤、网络分段、广播控制等。

 

  

 4、线缆 网络的距离扩展需要通过线缆来实现,不同的网络有不同连接线缆,如光纤、双绞线、同轴电缆等。 

  

 5、公共电话网 即 PSTN(Public Swithed Telephone Network),速度 9600bps~28.8kbps,经压缩后最高可达

115.2kbps,传输介质是普通电话线。 

  

 6、综合业务数字网 即 ISDN(Integrated Service Digital Network),是一种拨号连接方式。低速接口为 128kbps(高速

可达

2M),它使用 ISDN 线路或通过电信局在普通电话线上加装 ISDN 业务。ISDN 为数字传输方式,具有连接迅速、传输可靠等特

点,并支持对方号码识别。

 

  

 7、专线 即 Leased Line,在

中国

DDN,是一种点到点的连接方式,速度一般选择 64kbps~2.048Mbps。专线的好处是

数据传递有较好的保障,带宽恒定。

  

 8、X.25 网 是一种出现较早且依然应用广泛的广域网方式,速度为 9600bps~64kbps;有 冗余纠错功能,可 靠性高,但由

此带来的副效应是速度慢

,延迟大。 

  

 9、 帧中继 即 Frame Relay,是在 X.25 基础上

发展

来的较新技术,速度一般选择为

64kbps~2.048Mbps。帧中继的特点

是灵活、弹性:可实现一点对

 多点的连接,并且在数据量大时可超越约定速率传送数据。 

  

 10、 异步传输模式 即 ATM(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是一种信元交换网络,最大特点是速率高、延迟小、传输质

量有保障。

ATM 大多采用光纤作为连接介质,速率可高达上千(109bps)。 

  

 11、 调制解调器(Modem) 作为末端系统和通信系统之间信号转换的设备,是广域网中必不可少的设备之一。分为同步和异

步两种,分别用来与路由器的同步和异步串口相连接,同步可用于专线、帧中继、

X.25 等,异步用于 PSTN 的连接。 

  

 

  

 五、结束语 

  

 

  

 在计算机网络时代,人们对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利用必将会渗透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计算机和网络的功能,将会

企业

的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开展以及老百姓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在互联网的联系和沟通下,各种信息传播的速度将加快,

企业和个人对网络信息的依赖程度也将不断加深,信息需求程度相对较大的部门将成为未来社会中创造高附加值的行业。并通过他

们带动相关知识产业的进步和发展,甚至带动全社会的

经济

结构的优化调整,推动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

 

  

 计算机网络取得今天的发展成就,是人类文明进入到更高阶段的标志,它推动着人类社会向

现代

化的方向发展,同时推动了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通过计算机网络的连接,打破了原先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阻隔,在无形中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在

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我们生存的空间,网络给我们提供了超乎寻常的方便和成功。但是,网络也给社会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它要求我

们要以更高的层次去面对新的生活和环境,同时不断地改变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我们要抓住网络时代带给我们机遇,不断努力推动

人类社会向更的高阶段发展。

 

  

 

  

参考

 

 

文献

 

 

 

  

[1]、《计算机网络》,Larry L. Peterson,Bruce S. Davie/著,机

工业

出版社,

2000-08 

  

[2]、《计算机网络(第 4 版)》,谢希仁/著

电子

业出版社,

2003-06 

  

[3]、《计算机网络》,刘衍珩 康辉 魏达 苏伟 梅芳/著

科学

出版社,

2004-06 

  

[4]、《计算机网络》,吴功宜/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