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小孔洞逸出,而粉状固体物在静止情况下是不会从小孔中流出来的;如果是液
态的物质,从粒子中流出时应该是有痕迹的,但在空壳或有孔洞的粒子上未发
现有液体留下的痕迹。故初步判定从颗粒内部丢失的应该是气体。所以产品在
堆存期间不失重量,不失养分。

三、形成条件或原因分析:
空心粒子形成的条件是发生质量事故的这几种产品的原料配方中添加了一

定量的碳酸氢铵(约

16.7~25kg);其二,这几种产品均容易成粒且班产量

也比较大,成球率高返料少;其三,前期生产高氮产品时烘干温度,特别是烘
干机出口温度控制的太低(

45~50℃);其四,因返料温度与原料温度均较低,

加之蒸汽压力较低时对应的蒸汽温度也较低;其五,包膜与堆存的作用等。

四、空心粒子形成过程的分析:
各种原料(包括碳酸氢铵)与返料经破碎机破碎后进入造粒机内,在低压

蒸汽的作用下进行转鼓造粒,因造粒温度较低(返温度低、蒸汽温度低)一部
分碳酸氢铵没有及时分解就与粒子核(小颗粒尿素或小颗粒返料)及氮、钾原
料包裹成粒后进入烘干机内进行烘干,因前期烘干机进、出口温度控制较低,
物料在干燥过程中只是表面进行了加热并蒸发水分,而在水分蒸发的同时物料
温度也在下降,就是说物料在烘干机前段水分较高时是一个近似等温干燥阶段,
物料本身的温度没有增加多少,只是在烘干机的后段随着物料中水分不断地蒸
发,物料温度才得以上升,但当时的烘干尾气温度只控制在

45~50℃,甚至

只有

40℃,这时的物料温度较低(前期生产高尿素产品有时一个月几乎都不用

清理烘干机,说明烘干机内物料温度太低),包裹在颗粒中的一部分碳铵未及
时地分解,即使有部分分解,产生的气体中的氨气与磷酸一铵反应进入产品,
水分同样进入产品,而二氧化碳气体则通过产品中的微小孔洞释放出来,此时
不会造成颗粒破碎。而产品在进入二次冷却时物料温度逐步降低,残留在颗粒
中的碳酸氢铵会逐步分解,二氧化碳逐步释放。

但是在颗粒进行包膜以后的情况就不一样了,经包膜以后的产品表面会形

成一层由包膜剂形成的不透性膜,当产品在包装堆存后,产品未完全冷却下来,
残存在颗粒中的碳酸氢氨会缓慢地继续分解,分解的水分与氨气均进入产品,
而二氧化碳则在颗粒内聚集,因包膜作用不能及时释放出来,而使颗粒内部的
压力增加,到一定压力时,颗粒表面最薄弱的地主因强度不够而首先破裂形成
微小的孔洞,气体会从此逸出;而表面强度均匀的颗粒就会发生破裂,成两个
半球空壳。这也就是在颗粒表面看不到任何残留物质的痕迹,只有破碎空壳或
颗粒表面一个约

1mm 以下的小孔的原因。

因碳酸氢氨在颗粒内部缓慢分解,所以在成品包装以及质检科化学分析时

都没有发现破碎或有孔洞的现象。

只有是气体逸出,才会使产品不失重量、不失养分,而且颗粒、粉末、空

壳总养分与单一养分均比较接近。

五、拟采取的对策与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