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方案一的特点是要为在职职工全面建立个人帐户,职工退休后的养老金计发比较严格
地与个人帐户储存额相对应。对于实施个人帐户制度以前参加工作的职工,该办法实施前的
工作年限视同缴费年限,至退休时,

“以个人帐户中的储存额推算出全部工作年限的储存

”。已退休职工的养老金通过企业另行缴纳一定比例的费用形成统筹基金解决,给付标准

按照改革前老办法执行。

  方案二只设计了一个比例不大的个人帐户。目前在职职工退休后的养老金计发分为三部
分,一是社会性养老金,按照职工所在地职工平均工资的一定比例计发;二是缴费性养老
金,个人和企业缴费每满全年,按缴费工资基数的一定比例计发;三是个人帐户养老金,
对应于个人帐户储存额。其中前两项养老金来自于

“统筹”。已退休职工的养老金则全部来自

“统筹”。与方案一类似,实施个人缴费制度前参加工作的职工,连续工龄视同缴费年限。

  两个操作方案的设计思想、内容等是存在较大差异的,但有一个非常突出的共同点:老
职工的养老金来源都是要通过当期的企业

“统筹缴费”解决。

  根据前文分析,在老职工的养老金来源不进行特殊处理的情况下,要想实现养老保障
制度的转轨是根本不可能的。从两方案的实际运行结果看,与真正意义上的个人帐户制度大
相径庭,个人帐户普遍为空帐户,基金积累也不可能形成。

  由于目前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没有来源,要通过企业

“统筹缴费”解决,但在实际上,

在企业开始为在职职工进行个人帐户积累的情况下,已不可能再承担过高的

“统筹缴费”以

支付目前退休人员的实际养老金需要。而老职工的养老金又是必须支付的,所以,唯一的办
法只能是挪用目前已进入在职职工个人帐户的养老金。这在方案一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其更
一步结果是,不仅实施个人帐户制度以前参加工作的职工存在

“空帐”问题,已经按规定缴

费的个人帐户也因为资金被挪用而无法积累。尽管有关方面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提出要进行
所谓

“基金部分积累”。但由于支付已退休人员养老金的压力巨大,又不可能无限制地提高企

业缴费水平,因而在事实上基金积累的数量极为有限。至

1996 年底,全国养老金历年滚存

节余为

580 亿元,尚不到 1996 年当年养老金支付额的一半。而且,其中还有相当大部分是

1995 年改革以前所剩余的。

  由于个人帐户中没有资金,待目前在职职工退休时,他们的养老金来源就又成了问题
出路只能是继续挪用下一代人的个人帐户资金,拆东墙补西墙,使空帐户一代一代往下转。

  三、

“空帐”运行无法支撑下去 ,有关功能目标也无法实现

  

1995 年 3 月的改革方案不仅未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个人帐户制度,从实际运行情况看,

也是很难支撑下去的。

  由于已退休职工的退休金支付压力巨大,再加上因管理体制问题导致的高昂成本,养
老金缴费率(企业缴纳的养老金占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比重)普遍很高,绝大部分地区都

20%以上,个别地区则接近 30%,许多企业无力缴纳或以各种方式拒缴。综合各种调查

结果,近期各地养老金的收缴率(实际收缴额占应收缴数额的比例)在

1996 年竟降至 50

—60%。为了维持统筹体系的运转,一些地方不得不进一步提高缴费率,进而形成一种恶性
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