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煤化工

2004年第2期

表1富氧气化与空气气化的比较

项目

空气气化

富氧气化

煤块度/mm

25—80

8-25

气化强度/m3・(m2・h)1

l 150

2 290

比氧耗/m3・[1000m3(CO+H2)]。1

214

比煤耗/kg・[1000m3(CO+H:)]。1

600

542

气化强度提高一倍,比煤耗下降10%,但增加了氧耗

214m3/1

000m3(CO+H2),折合470m3/t氨。

1.1.2粉煤成型及气化

随着机采的发展和煤在运输过程中的破碎,到厂

煤的成块率一般为40%一70%,约30%-60%的煤不能有

效利用。粉煤成型气化为u.G.I炉不能利用的13ram

以下的粉煤找到一条利用途径。煤球的制作随粘结剂

不同可分为石灰碳化煤球(石灰作粘结剂、吸收变换

气中c0。即“碳化”而形成球的固定骨架)、纸浆粘土

煤球和腐植酸煤球等,粉煤成型工艺大多用于小型氮

肥厂,其通病是气化强度下降。

1.1.3变压气化炉

采用常压吹风、加压(0.6MPa)制气的循环方式,

优点是煤气可直送加压变换工序,节省煤气的压缩

功。这种炉型尚停留在试验阶段。

1.1.4空气连续气化配深冷除氮工艺

利用空气一蒸汽连续上吹制低热值燃气,用深冷

法除去多余的N2以满足合成氨工艺需要,该工艺未

工业化。

1.1.5双炉气化

为使U.G.I炉改烧烟煤,曾将两炉串联制气,A、B

两炉在空气吹风后,由A炉蒸汽上吹制气,煤气在B

炉自上而下通过火层,裂解后甲烷含量基本上符合合

成气要求。双炉气化不能正常运行的主要原因是两炉

阻力不平衡。

1.1.6下吹制气

在U.G.I炉改烧烟煤时,曾对操作方法作了改

进,即在吹风(吹扫)后立即下吹制气(下吹为主),煤

气在火层中裂解而除去大部分焦油和烃类。由于合成

氨中烯烃含量较高,影响合成氨后续工序(合成塔析

碳),这种制气工艺还停留在生产中热值燃气阶段,炉

径较小(m

l 600mm-①2

400mm)。

1.2碎煤加压气化(Lurgi炉)

我国自70年代起,通过自主研发和引进相结合,

建成了一系列Lurgi炉试验和生产装置,炉型有

①650mm(评价试验炉)、中1 lOOnun(中试炉)、中2

800mm

(工业示范)和m3 800mm(工业炉),Lurgi炉已在几个

煤气厂和化肥厂推广应用,试验、设计和应用经验较

多。

1.3

FRESH-Demag炉

为在固定床气化炉改烧烟煤,我国曾研发一种叫

FRESH—Demag的气化炉(小试和中试),在吹风阶段,空

气从炉顶送人,将炭层蓄热,并使煤灰达到软化温度

而形成灰渣;在制气阶段,水蒸气从炉顶送人,煤气经

火层裂解,大大降低焦油及cH。含量,煤气质量基本合

格;在分渣阶段,水蒸气从炉底送入,将较重的灰渣和

较轻的煤粒分离出来而排出炉外。灰渣和炭分离困难

是该炉不能工业化的主要原因。

1.4流化床气化

20世纪50年代我国从前苏联引进牌号为

r M A

n(前苏联国家氮素工业研究院)的常压沸腾床

气化炉(相当于德国Winkler炉),以褐煤为原料,用

0。、H20连续吹风制取合成气。90年代又从美国引进

U-Gas炉生产低热值燃气。这两种炉型运行时间都不

长,主要原因是碳转化率太低,飞灰多,炉子不能正常

操作。

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研发的灰熔聚炉对普通流化

床(沸腾床)炉作了重大改进,从中心管(射流区)送人

部分氧气,形成局部高温,有利于灰渣分离,加上其他

措施(如回流),提高了碳转化率。该炉首先在陕西城

固投入工业应用(中2 400mm),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将

在下节重点介绍)。

1.5粉煤气化

1.5.1常压粉煤气化(KT炉)

中国在研发KT炉方面倾注了较大的精力,先后

建成小试(0.2t/h)、中试(1t/h,原形炉1..5t/h)和工

业炉(4t/h・台),前后经历十余年,但遗憾的是未能工

业化,究其原因是主导思想上跳不出以砖抗渣的框

框,不敢大胆采用全水冷壁结构,气化炉因耐火材料

腐蚀等问题不能长周期运行。

1.5.2

常压涡流式气化炉(Suimitomo一住友)

该炉与KT炉之不同点是粉煤和气化剂切向入

炉,以延长煤停留时间,提高碳转化率。该炉停留在试

验阶段。

1.5.3铁蒸汽法制氢,常压粉煤空气气化制还原气。

限于实验室探索。

1.5.4粉煤熔渣池气化(Rummel、常压)

气化炉(常压)隔成两室——燃烧室和气化室,公

用一个渣池,空气和粉煤送入燃烧室渣池蓄热,在气

化室粉煤和水蒸气利用熔渣提供的热量进行气化反

 

 

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