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的结构逻辑。若违背了这一点,使建筑技术手段与形象彼此割裂,那么给人的感受便只是虚
伪和一种矫饰。在现代的建筑群中,高科技赋予了建筑一系列强烈时代感的空间意象。一方
面为城市提供了形态各异、新奇美妙的景观造型;另一方面塑造了一种在跨度上大大超过钢
结构的巨构空间。

 

  

3.2 “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在建筑开发和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着严重忽视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现
象。比如过度占用绿地、片面提高容积率等等。各种短期的开发行为造成了生存环境的严重破
坏。因此将人类保护环境的意识融人建筑创作中成为建筑业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创造体
现人文景观的场所、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和对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探索等等。如首都国际机
场新航站楼的设计积极地融入了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控制超大厅堂的空间体积:同时采用合

理的能源

,以提高设备的节能效率:控制外墙的玻璃面积注重保温隔热等。 

  

3.3 和谐的特征 

  

“和谐共生”是现代建筑的精髓。而和谐本身就是―条极重要的美学规律。这种和谐美主

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建筑自身的和谐:二是建筑与广义环境的和谐。首先,建筑自身的
和谐包括空间与功能需求的和谐:其次是建筑空间与安全性的和谐。建筑与广义环境的和谐
包括:

(1)建筑之间的和谐,表现为新旧建筑和谐:(2)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表现在对环

境的充分尊重和融入;

(3)建筑与人工环境的和谐,表现为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充分认识

面临的自然生态环境的压力。

 

  

4 创造美的美学范畴 

  创造美即是如何实现建筑的美学特征

 理性与感性、推陈与出新是创造美时人们的主观

创造。

 

  

4.1 理性与感性 

  人的思想总在理智和感性之间徘徊

,建筑创作也就不可避免地有着理性和非理性的成分。

理性成分是建筑产生和存在的基础。非理性的成分是一种激情和极端的创作。正是因为非理
性成分的存在才使建筑各有特色。不论感性或者理性,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二者融为一体,合
二为一。

 

  理性与非理性并非完全对立,而是辨证的关系。西方建筑从启蒙运动开始一直到现代主
义取得合法地位,其对理性的追求贯穿始终。即使如此,其也不可能完全没有非理性成分。
中国建筑的理性不像西方理性主义那样力图排除经验主义,恰恰相反,中国建筑理性强调
现实的经验和历史的体验的统一,情感、法则与行为意象的化合主体与客体的融合。而当代
建筑在注重理性分析来解决问题和处理矛盾的同时则加入了更多个人情绪化的非理性成分
回。

 

  

4.2 推陈与出新 

  建筑融集了民族文化和时代精神

,因此创造建筑美时,要比较和分析不同文化之间的差

异,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建筑的创新需要有对于传统、历史、文化的传承,没有对于传统的
批判性继承,创新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要用建筑的地域文化特色对抗

“国际式”建筑

的乏味,在建筑中传达出特定的精神内涵和文化信息。传统的继承需要创新。创新的前提是
充分理解。如果设计师过分依赖传统,进而忽略创新,盲目照搬,就会成为历史风格的奴仆。
 
  

5 结论 

  建筑的美不仅仅是视觉的艺术

,它还融合了技术、理念、环境等各方面因素。展望未来的

建筑美学观它必将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美学观

,把自然、生态和社会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

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赖、相互和谐作为审美的理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建筑美学
必将更加成熟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