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化的主要问题则是对中生代早期与晚期构造形迹的认识与区分

,笔者认为:区内主要东西向

断裂及近南北向褶皱

(含残留的不甚发育的东西向褶皱)大多是中生代早期的挤压构造形迹,

其中

,前者可能利用了古老的基底构造薄弱带,后者主体应为宽缓的复式褶皱。徐宿弧形构造

以及对本区控煤起主导作用的近南北向断裂组多是中生代晚期以来伸展作用体制下的构造
形迹

,其表现形式是掀斜断块与断块间差异升降(包含部分先期断层的反转活动)。徐宿弧形构

造对其运动前方的煤田变形不产生太大影响。

 

  

2、控煤构造类型及分区 

  

Ⅰ型控煤构造区 

  为本区西部丰县~口孜集断裂以西地区

,由于地处河淮沉降带东部,其特点是煤系上覆有

较厚的松散层及红层;含煤地层总体呈宽缓西倾之单斜

(夏邑~固始向斜东翼),断层切割强

烈且断块间升降幅度大

,其组合方式多为不对称之箕状,宏观上在东西方向上构成近掀斜断块

样式。该类型区的主导控煤因素是断块间的差异升降活动

,找煤的关键是在整体下沉的断块

中寻找断块凸起。

 

  

Ⅱ型控煤构造区 

  分布于

Ⅰ型区之东至徐宿弧形构造带之间,重点找煤靶区落在其间几个大的含煤向斜(或

单斜

)深部,如宿南向斜、肖西向斜、南坪向斜等。该类型区主导控煤因素是向斜深部次级褶皱

及伴生中、小型掀斜断层的发育程度。

Ⅲ型控煤构造区即本区东部徐宿弧形构造区,主要控煤

因素是滑脱构造掩盖了煤系或其它地层。在滑脱构造前缘多表现为逆冲断层压煤系或煤系基
底。

 

  

3、应用构造解析方法在找煤靶区寻找与论证上取得的突破性进展 

  

3.1 找煤靶区确定与分级 

  在综合研究全区构造控煤规律的基础上

,本着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的准则,在各类型

控煤构造分区中首先研究近年来发现的已知区的构造规律及控煤特征

,进而将可能找煤靶区

与之类比并按煤资源赋存条件及潜力对各找煤靶区进行选择、确定与分级。

 

  

3.1.1.重点找煤靶区 

  大多分布在老矿区外围或深部

,由于以往限于研究程度或认识有误未能揭示的地区。这

类靶区具备的条件是

:具一定面积工业煤资源赋存条件,特别是老物探资料二次信息提取、开

发所提供的新的依据

,已建立的这类靶区有:

Ⅲ 型的淮北烈山东地区、Ⅱ型的宿县南坪向斜深

部及濉溪县铁佛寺地区等。

 

  

3.1.2.后备找煤靶区 

  为构造解析结果指出的可能的工业煤资源赋存区或块段

,其最低条件为具有零星物探资

料显示

(主要指二次开发获得的新资料)在—1200m 以浅有似煤异常存在,或者为区域构造规

律及周边地区构造解析结果显示资源赋存条件比以往认识变好的地区。已初步圈定的这类靶
区有

:

Ⅲ 型的宿东大店地区、Ⅱ型的宿南向斜深部区中的局部、肖西向斜深部区中的局部、Ⅰ型

的太和县坟台区等。

 

  

3.2 重点找煤靶区构造解析与找煤的突破 

  

3.2.1.宿县南坪向斜深部找煤靶区(

Ⅱ 型) 

  该靶区位于宿州市西南

,面积约 500km2。靶区西界为童亭背斜东翼之孙疃~许疃矿井深

部边界

,东界为双堆断层,南界、北界分别为板桥、宿北断裂。在区内双堆段 1982 年曾提交了-

1200m 以浅约 8.5 亿吨找煤储量,其余区段各次预测及研究结论均解释为近南北向向斜轴部
煤系埋深

(除西翼老矿区边界自然延伸带)多推断在-1200m 以下。本次构造解析认为:该区原

近南北向褶皱形迹为人为强化了

,靶区东、西两侧的双堆背斜与童亭背斜在区域上仅是复式

褶皱中次级背斜或者伴有掀斜断块复合成因

,二者之间的向斜起伏幅度与规模显然被夸大;靶

区东翼的骑路孙区浅部构造形态与南部极不协调

,似另有特殊成因。我们运用 90 年代新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