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50%,具有水分大、发热量低、化学反应性好、易燃易碎等特点,不利于直接燃烧和运输,

而且直接燃烧的热效率较低,温室气体排放量大,而热解是对这些低质量煤进行提质的好
办法。

 

  其次,生产的成本低。

“热解可以产出的燃料油占煤重的 8%,煤液化变油要接近 4 吨煤

才产

1 吨油。而煤液化的成本非常高,相较之下,煤热解获得的燃料油成本比较低。”谈起热

解重新热起来的原因,陕西延长石油集团西湾煤化工项目筹建处技术顾问李佩玉这样告诉
记者。据了解,热解后的低温焦油可以加氢生产汽油、柴油,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节节攀升,
油荒再现,热解及后续的煤焦油加氢生产燃料油引起了业界关注。此外,煤热解后能产生兰
炭、煤气、焦油,是一种能源变成了

3 种能源,很适合往下游发展产业链。 

  唐宏青表示,热解属于传统的煤化工技术,是很多年前就有过的技术。只是由于过去的
利用技术不高,经济价值没有得到发挥。现在,随着相关技术的提高,煤热解有望向大型化、
一体化,多联产的方向发展。

 

  实现多联产方可再发展

 

  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一致认为,煤热解可以走出新路,但前提是综合利用产物,走规
模化、多联产的路子。

 

  据专家介绍,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的煤热解都以小型企业为主,焦油和焦炉气的
综合利用率较差,环境污染严重,这也是之前煤热解技术没大规模发展起来的原因之一。唐
宏青告诉记者,目前我国的煤热解仅停留在兰炭

――焦油――煤气的生产阶段,兰炭、焦油

只是作为初级产品简单出售,煤气被放空或直接燃烧了。这样的后果是生产方式粗放,能源
转化效率低。企业只有采用煤热解的热、电、气、油、化学品等多联产系统,提高兰炭、煤气、焦
油的深加工利用率,才可以真正做到煤的清洁、高效、环保利用,走出热解利用的新路子。据
了解,利用褐煤发展煤热解、走规模化之路,在国际上也有先例。目前。国外主要褐煤加工技
术有德国的低温热解工艺,苏联的褐煤固体热载体热解工艺,美国的温和气化技术,日本
的煤炭快速热解技术,还有加拿大的阿特伯干馏技术等。

 

  而近几年国内煤热解新工艺的开发,也给煤热解的规模化、多联产提供了技术上的条件。
比如,大连理工大学近年一直在开发固体热载体干馏新技术,已完成多种油页岩、褐煤的试
验室实验。

2010 年 12 月,中科院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局组织专家对“煤热解拔头关键技术及工

艺中试研究

”项目进行了验收。2011 年 6 月,一项名为“褐煤清洁高效综合利用热溶催化新工

艺的开发

”成果通过了由广东省科技厅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该技术由肇庆市顺鑫煤化工科

技有限公司研发。

 

  目前,一些企业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实践。比如,内蒙古建丰煤化工有限公司正在建设

380 万吨/年煤热解项目采用了国内研发的煤固体热载体热解技术。该项目每年生成的

4.56 亿立方米煤气被用于生产液化天然气,还建设 50 万吨/年煤焦油加氢、190 万吨/年粉
焦装置作为

16 亿立方米/年合成气项目的原料。而内蒙古准格尔旗新建的 1600 万吨煤热解

项目,还配套建设了煤气回收产甲醇制烯烃、

60 万吨/年聚丙烯、60 万吨/年聚乙烯、2×300

兆瓦综合利用发电装置。

 

  又比如,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工业园区

2011 年重点建设的项目――华电 2×600 万吨

/年褐煤热解多联产项目的热解能力为

1200 万吨,年产高热值型煤 600 万吨、柴油 10.24 万

吨、石脑油

2.24 万吨、液化天然气 11.92 万立方米、改制沥青 7.29 万吨,蒸汽 84.19 万吨,同

时还副产硫黄、液氨等化工产品。该项目采用了具有国内自有知识产权、国家

“863”计划资金

支持的循环流化床多联产技术,还有褐煤干燥成型技术以及焦油加氢技术。内蒙古电力有限
公司年处理

1200 万吨褐煤低温热解项目,也是采用国内技术,其产品包括柴油、汽油、液化

天然气、粗苯、硫黄、液氨等多联产产品。

 

  不过,多位业内人士也指出,国内热解多联产技术工业化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应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