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鹤壁矿区位于华北拗陷和太行山隆起之间的过渡地带,以一系列 NWW 向张扭性逆冲

断层和褶皱构造为主。鹤壁矿区

44 次突出中有 26 次突出发生在褶曲轴部(向斜和背斜),且

基本都发生在附近没有大断层或连通地表断层发育的封闭性褶曲内。

 

  

 袁家矿区浦溪井田位于袁家向斜北段偏南,褶曲轴为近 SN 向。浦溪井 70 多次突出中,

 35 次都集中在向、背斜轴部附近,不但突出次数多,而且突出强度大。 
  

 在淮北矿区,向斜构造形态控制煤层瓦斯分布基本状况。从宿东向斜的两翼过渡到轴

部,

 8 号煤层瓦斯压力、瓦斯含量逐渐增大,煤与瓦斯突出也逐渐增多 

  

 2 向斜构造分析 

  

 向斜是地壳中岩石受力弯曲变形构造之一。岩石的弯曲变形可以用弯曲弹性梁的应力、

应变情况来说明。岩层在弯矩

M 的作用下弯曲,以中性层为界,下部受拉应力作用,上部

受压应力作用,并且拉

(或者压)应力离中性层越远越大,其最大值在远离中性层最远的上

下边缘处

(图 3)。在岩层本身弯曲(纯弯曲)所决定的应力状态中,最大和最小压应力(σ1 和

σ3)垂直或者平行于岩层表面(与位于中性层上、下有关),并垂直于向斜轴,而中间应力应该
平行于岩层面和向斜轴。

 

  

 

  

 图 3 向斜构造的力学示意 

  

 煤层与顶、底板等岩层组成多层岩系。多层岩系褶曲的应力和应变系统依赖于这个岩系

的组成

(图 4)。各层的层间摩擦力不同,软层硬层的分布差异等可以使向斜的应力-应变状态

更加复杂。总体上向斜构造的两翼与轴部中性层以上为高压区,中性层以下表现为拉张应力,
形成相对低压区。煤层中的最大剪应力在向斜轴部最小,在翼部最大,并随煤层倾角增加而
增大;距离向斜轴部越近,主应力及其梯度越大。

 

  

 一般煤体的硬度低于围岩,因此在煤体-岩体系统中往往出现剪褶皱与弯褶皱共生,

即煤体的原生层面遭劈理或流劈理破坏,进而发生塑性滑动,形成剪切褶曲,使其核部岩
层厚于两翼,而岩层因其硬度较大,只产生节理,厚度不变,成为等厚褶皱。煤层的滑动量
与其厚度成正比。根据克利别尔

(K lbe,l 1940),在同心褶曲形成时,岩层滑动量可由下式

确定:

ν=γdπ/180,其中,ν 为滑动量;γ 为岩层倾角; d 为岩层厚度。 

  

 

  

 图 4 多层岩体弯曲滑动中各层相对独立的应变系统 

  

 另外,在相同的轴向荷载作用下,软硬互层的弹性多层岩系比整体岩层更容易产生波

长较短的屈曲

(Bio,t 1964),这也是在煤田构造中广泛发育中、小型褶曲构造的原因。 

  

 3 向斜构造煤与瓦斯突出的相关问题 

  

 3.1 煤层厚度变化特征 

  

 生产实践表明,煤层厚度和煤与瓦斯突出之间具有相关性。主要体现在以下 2 点:①

随煤层变厚,煤与瓦斯突出的危险性增强。南桐矿区的统计表明,煤与瓦斯突出的频次和强
度都随煤层的变厚而增加

(图 5)。②煤层厚度变化带是煤与瓦斯突出的多发地带。前已述及,

向斜构造形成过程中的层间滑动造成煤层厚度发生变化,导致向斜轴部煤层增厚,两翼煤
层变薄,尤其是向斜轴部附近成为煤层厚度急剧变化的区域,因而也是煤与瓦斯突出的多
发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