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无论是成熟的证券市场还是新兴的证券市场,股票交易的年换手率都相当高!而行为金融
学家对过度交易行为的解释是:人们在决策时存在过度自信倾向,而过度自信导致了投资
者意见的分歧,从而产生过度交易。

Barber 和 Odean(2000)实证结果证明,过度交易会降低

投资者的收益率,其根源在于投资者存在的过度自信倾向而导致过高的交易量和交易成本。
  

2.处置效应

  大量文献证明,投资者在处置股票时倾向于卖出获利的股票,而持有亏损的股票 ,
Shefrin 和 Statman 将这一现象称为“处置效应“。具体来说,处置效应是指投资者在出售资产
时的表现:投资者更愿意在盈利时卖出他们所持有的资产,而不愿意卖出那些比他们购买
时价格低的资产;投资者总是过长时间的持有那些持续下跌的资产。

Shefrin 和 Statman 认为,

投资者很厌恶去承受与损失有关的遗憾造成的伤痛。而均值回归的非理性理念是对投资者处
置效应现象的另一种解释,

Shiller 的调查研究证实了投资者普遍认为在下跌之后,股价很

快就会上涨。
  

3.投资者分散度不足之本地偏好理论

  大量的研究表明许多投资者在选择投资组合时,其投资的分散度大大低于传统投资组
合模型所要求的程度,具体表现为

“本地偏好”(大部分投资者将资金投资于国内金融市

场),而经典理论则认为应跨国投资以分散风险。

French 和 Poterba(1991)在对美国、日本和

英国的投资者研究中发现,美国、日本和英国的投资者分别以

98.3%、98.1%和 82.0%的比例

持有本国股票,而这三个国家股票市场的市值占全球的总额远远低于这样的比例,这表明
投资者愿意将绝大部分资金投资于本国市场。这种本地偏好理论不仅存在于全球金融市场的
国家之间,还存在于国内的地区之间。行为经济学家将其归因于投资者的

“模糊厌恶”。即在

模糊的情况下,人们感觉不能明确一个赌博的可能性分布,进而对这个赌博没有信心,因
此人们总是试图回避模糊。
  三、总结
  市场参与者的非理性造成的行为偏差导致了市场价格的偏离,而若能合理利用这一偏
差将给投资者带来超额收益,这就形成了行为金融学的投资策略。由于人类的心理决策特征
是在长期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所以某些行为是稳定的和跨文化的。相应地,行为金融投
资理念的交易策略也就更具有相当的持久性。对于投资者而言,行为金融学的指导意义在于:
可以采取针对非理性市场行为的投资策略来实现投资目标,即在大多数投资者认识到自己
的错误之前,投资那些定价错误的股票,并在股票价格正确定位之后获利。目前发达国家金
融市场中比较常见且成熟的行为金融投资策略有:反向投资策略、惯性交易策略、成本平均
策略和时间分散化策略。
  经济学自把人类决策行为作为研究对象的那一天开始,就已命定,经济学永都不可能
仅仅是经济学、数学,他还是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哲学和美学,它是对人类心灵和灵魂永
无止境的求索。
  众多学者对我国股市的实证研究都证明了证券投资者投资偏差的存在,一方面证明了
行为金融学的基本假定即投资者的有限理性和非理性因素的存在,另一方面也是我国证券
市场发展不规范的结果,此结果又进一步加剧了投资者的行为偏差。更为严重的是,证券市
场的违法违规者利用投资者的行为缺陷恶意操纵市场,严重危机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损害
了投资者对证券市场的信心,从而严重阻碍了证券市场的发展。对此,应建立完善的投资者
保护机制,倡导正确的投资观和投资理念,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参考文献
  

[1]李心丹.行为金融学—理论及中国的证据[M].上海三联书店,2004.

  

[2]罗航,张萍.中国股市惯性交易策略的实证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9(5).

  

[3]陈野华.行为金融学[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