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控、管理等诸多学科,生员专业差异性大、毕业院校也各自不同,因此该领域的生员背景知
识差异较大。

 

  (

2)文化基础较为薄弱。工程硕士研究生大多来自地方大中型企业的产品研发、生产一

线及管理部门,具有极为丰富的产品开发设计、生产、管理经验,但绝大部分人员离开高校
较长时间,加之工作繁忙,没有时间、精力学习本领域的前沿理论,存在一定知识陈旧现象,
且英语、计算机等文化课基础较为薄弱。

 

  (

3)学习积极性高但往往

“心有余而力不足”,参加工程硕士学习的学员绝大多数都是

是单位的技术骨干和中层管理干部,甚至有些担任重要的行政职务,往往很难保证充分的
学习时间和精力。

 

  

3.培养目标难以实现协调一致 

  地方高校机械领域工程硕士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高校、企业、研究生本人三方通力协作
才能得以实现。然而,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

 

  (

1)企业迫切需要学校培养出创新能力强、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为企业创造大量经济效

益的应用型人才,但是往往很难将上述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培养方案并落实在具体的培养过
程中。

 

  (

2)大多高校在工程硕士的培养过程中受以往惯性影响,往往会倾向于更为重视研究

生的理论及学术水准提升,未能有效与企业沟通,协调一致,从而难以满足企业对于人才
的要求。

 

  (

3)绝大多数学员都是抱着很强的求知欲来学习的,但是往往低估了学习过程的艰苦

性,加之家庭、工作方面的影响,往往会降低自己的要求,演变成为仅仅为了毕业证和学位
证而学习,把获得更高层次的学位而有利于自身发展作为学习目的。

 

  

4.过程管理不够建全和完善 

  工程硕士研究生往往是企业的技术、管理骨干,承担着繁重的科研、生产、管理任务,而
工程硕士培养过程又是

“进校不离岗”,因此在硕士生培养阶段的学员往往在学习时间、学习

地点、投入精力上会出现工作与学习之间的冲突;此外,学习内容与学员自己的知识背景差
距大,学习难度大;同时,导师往往在学校承担有其他教学科研任务,难以全身心投入。其
次,在实际培养中往往沿用学术型培养模式,学院负责研究生的理论课教学、论文开题、中
期检查、答辩等工作,企业很少能参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往往造成企业对人才的质量要
求与研究生的培养脱节。另外,

“双导师制”是针对工程硕士特点而实施的,但由于学员是在

职学习,大部分时间在企业,学校导师往往很难像指导学术型研究生那样细致指导,企业
导师则往往是业务骨干或高层管理人员,难以抽出有效时间进行科学指导,从而使得工程
硕士指导过程出现空档。

   5.评价标准难以把握 

  工程硕士培养是为工业企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内容侧重于应用能力和
工程实践能力。因此毕业论文中应强化解决工程问题的新思路、新设想、新工艺、新方法、新技
术,而不一定要求具有较高的理论研究水平。而校内指导老师往往沿袭以往惯例,重学术水
平轻工程应用、重理论轻实践,如何客观科学地评价工程硕士论文质量仍需要进一步厘清,
因此对工程硕士论文客观评价有一定难度。

 

  三、提高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质量的探讨

 

  针对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的现状和区域内产业发展趋势,结合师情、生情、校情,
湖南科技大学在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过程中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完善培养体系,强调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针对省情、校情、生情,依照

“突出实践能力”、“强化应用能力”、“提高综合能力”及“夯

实基本素质

”原则,学校、企业单位、学员(导师)三方面结合协商制订了具有学校特色的机

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