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断地下地质构造的轮廓

,就可预测建造隧道时可能发生哪些工程地质问题。再根据需要,采用

物探、钻探、等手段

,由粗而细,由浅而深,构造出工程地质模型,明确哪些地段条件简单,哪些地

段条件复杂

,哪些地段可能冒顶,哪些地段可能突水。没有深厚的地质基础,哪能识别断层的存

,软夹层的空间分布,哪能搞清结构面的优势方向,地下水的赋存和运动规律,哪能说清岩溶、

膨胀岩

,初始地应力对工程的影响等等。可以说,在地质条件复杂的地区,岩土工程师离开了工

程地质专家将寸步难行。譬如医疗、工程地质专家的任务是协助医生对病情做出正确的诊断

,

并提出治疗的建议。诊断是否正确是治疗能否成功的关键

,这是人所共知的。 

  

 

  四、工程地质与岩土工程的发展

 

  关于工程地质与岩土工程今后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已有不少专家通过不同方式发表了意

,本文不拟具体涉及。从大方向观察,笔者认为,工程地质与岩土工程这两个专业,既不会逐渐

归为一体

,也不会逐渐分离,而是像两条缠绕在一起的链子,在互相结合,互相渗透,互相依存中

发展。

 

  

1.地学与力学的结合 

  地质学和力学是岩土工程的两大支柱。地质学有一套独特的研究方法

,通过调查,获取大

量数据

,进行对比综合,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找出科学规律。这是一种归纳

推理的思维方式

,侧重于成因演化,宏观把握和综合判断。岩土工程是以力学为基础发展起来

,力学以基本理论为出发点,结合具体条件,构建模型求解。这是一种演绎推理的思维方式,侧

重于设定条件下的定量计算。但是

,工程地质学家如果不掌握力学,则对工程地质问题难以做

出定量而深入的评价

,难以对工程处理发表中肯的意见;岩土工程师如果不懂得地质,则难以

理解地质与工程之间的相互作用

,也难以对症下药,提出合理的处置方案。这两种思维方式有

很好的互补性

,应互相渗透,互相嫁接,必能在学科发展和解决复杂岩土工程问题中发挥巨大

作用。

 

  

2.抓住机遇,努力创新 

  半个世纪来

,无论工程地质还是岩土工程,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科技创新是有目共睹的。

现在的中国

,一方面是工业化尚待继续完成,城市化和新乡村的建设正在加速进行;另一方面,

保护环境

,使社会经济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任务已经摆在我们的面前。21 世纪对中国,将是水

利、水电、道路、桥隧、高层建筑和地下工程并驾齐驱的世纪

,工业化、城市化、乡村现代化、保

护和改善环境等并举的世纪。我国地质条件异常复杂

,环境特别脆弱,对工程地质和岩土工程

带来了许多世界级的难题

,也为创新提供了空间和机遇。希望工程地质专家和岩土工程师抓

住机遇

,在完成工程任务的同时,发扬创新精神,提出更先进的科学理论和实用技术。要结合重

大工程问题创新

,结合中国特点创新,更要在原创性和概念创新方面狠下功夫。只有原始创新,

从概念上突破

,才能领导国际潮流,将我国工程地质和岩土工程的科技水平推向新的高度,走

在世界前列。

 

  

3.关于专业人才的培养 

  过去设置工程地质专业

,培养了大批工程地质人才,是学习苏联和计划经济的结果。现在

高校本科撤消了工程地质专业

,大批工程地质人员转向岩土工程,是向市场经济转轨和工程建

设的需要。但绝不是岩土工程可以替代工程地质

,不再需要工程地质人才了。今后的岩土工程

师主要来自土木系

,他们虽然学过工程地质,但深度是有限的。投入工作后,侧重点和注意力主

要放在工程问题的处理上

,很难下功夫修补地质学功底,遇到复杂地质问题还得请教地质学家。

中国的地质条件如此复杂

,工程建设规模如此巨大,没有高素质的工程地质专门人才难以设想。

因此

,高校应将工程地质和岩土工程作为重要二级学科,培养相应的硕士和博士,作为技术骨

,不断充实到建设队伍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