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发展,或者希望自己能在职业生涯中一直前进,这就是一道极具诱惑力和命中率极高的加
分题了。
  因此,对于设计师,尤其是缺乏经验的应届毕业生,正确的角色定位或者说职业规划
应该遵循这样的顺序:首先,放低自己的姿态,融入团队,先做一颗能保证整体机器正高
效稳定运转的螺丝钉

(因为企业需要的,首先是一颗契合自己的螺丝钉,而“材质”如何,则

需时间的考验

),这是职场的敲门砖,但是在做螺丝钉的同时,你必须告诉自己,“我是一

颗可以创造更多价值的螺丝钉

”;在适应企业的运作节奏和管理方式,并且深入了解市场以

后,设计师亮出底牌,大展身手的时候就到了,此时你的创意和专业知识经过一段时间真
刀实枪的洗练后,已经与企业达到某种程度的契合,这正是你争取自己话语权的大好时机
用才华说话,用销量证明,一个真正懂得用人之道的企业会知道怎样去更好的培养并且留
住这样的人才。
  无论是

Ka rl Lagerfeld 之于 ChaneI,还是 Kristopher Baily 之于 Bubbery,都是“螺丝钉”

与企业高度契合的极佳例子。而由于错误定位而没有抓住市场,与企业需求衔接脱节的失败
者也不鲜见,比如破产不久的

Christian Lacroix。可见,设计师对自己在企业中的正确定位

是十分必要也是相当关键的。
  二、企业对设计师的角色期待
  对服装企业而言,设计理应是创造可观利润的客观实在,设计师之于企业的最大价值
在于设计出畅销的款式,以销量令企业立于行业之林。然而,很多企业管理者往往会发现,
设计部的员工是最令他们头疼的下属:他们要么自视颇高、固执己见,但这种人却是新鲜想
法的源头;要么逆来顺受,毫无个性,但这种人却又是执行指令的先行者。因此,要管理这
样一批人,并且让他们各自发挥所长且相互协调,对老总们来讲,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情。对一些人管得过多,难免有扼杀创意之嫌,对另一些人管得不够,又有放任自流的倾向。

  任何产品或者服务的共性在于,设计和创意活动总是系统的遵循着商业的理念,听起
来似乎有些老生常谈,但其实业界做得比较出色的品牌,无不是把设计师的天才置于各种
商业或市场的考量之上。无论多么有才华的设计师,无论多么激动人心的设计,如若打动不
了市场,那么企业也不会雇佣他。设计之于市场,必定是市场为先,企业的产品必先成为有
价值的商品,才能在此基础上打造有品牌个性的单品。因此,对企业而言,他们需要的,必
先是能够创造市场价值的设计人才。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度更替主设计师的

Dior 中看出

端倪:

Yves Saint Larent 是 Christian Dior 先生生前钦点的设计师,但这并不能阻止企业高管

将他解雇,而原因很简单

——设计理念不符合市场和品牌定位;而后来的 Marc Bohan 虽然

Dior 历任设计师中个人知名度最低的一位,但也是将 Dior 的业绩拉回正轨,并实现盈利

的一位功臣,最近闹得风生水起的

Galliano,任凭拥护者无数,也难逃被开掉的厄运,究其

原因,也许有一点和

YSL 一样,那就是个性过于张扬,而很明显 LVMH 对创意人才张扬的

尺度是有限制的,过了这个度,合不上

“企业机器”的齿轮,就要拿掉,无论这颗“螺丝钉”

有多么的稀有和珍贵。

   当然,中国服装企业的老总都很清楚这一点,但是目前的问题

在于如何发掘设计人才的最大价值。业绩固然是考量人才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是设计师毕竟
是一个有其特殊性的职位,不一定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的员工就会成为优秀的设计师:他们
通常是一般意义上最合格的

“传统型螺丝钉”,服从命令,认真准时的完成每个任务,但缺

点在于他们需要指令,他们往往不能创造超人预料的价值。事实是,有时候正是那些桀骜不
驯、个性张扬的人才能成为

“爆款”的创造者:他们是往往是那些“特殊型螺丝钉”,并非没有

价值,而是要放对位置,一旦位置放准,他们往往可以创造惊人的业绩。所以,领导者的职
责就在于当好伯乐,认清以上两种不同类型的设计师,并且根据他们的不同特点分别为其
制定不同的工作任务和培养计划。对于

“传统型”,应该将其放在团队的重要衔接环节,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