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2.1 加强冷链物流技术研究,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应加快冷链物流相关技术的研究、推广与应用,如:物流过程动态品质检测、跟踪技术;
冷链流通与营销信息化技术;机械制冷贮藏、气调贮藏、保鲜剂涂膜、低温高湿保鲜、臭氧气
调保鲜、辐照保鲜、高压保鲜、高温处理保鲜、生物保鲜、高压静电场保鲜和纳米保鲜等技术:
以及无损检测、光电分级技术等。

 

  食品的品质及其货架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温度历程。物流过程温度的不可控性导
致食品的预测货架期与真正可流通期限不一致。目前,国外已将时间一温度指示器

(time-

tempperature indicator,TTI)广泛应用于冷藏链。TTI 是建立在化学、机械学、酶学、微生物学
等基础上的质量监测系统,可以记录食品贮运期间温度变化的连续过程,以机械变形或颜
色变化显示可目测的响应,进而估计食品的变质范围和真实的剩余货架期,增加保质期的
真实性和透明度,使消费者了解食品的真实新鲜程度。国内尚未将

TTI 技术应用于冷藏链,

但其应用是必然的趋势。

 

  应建立有统一标准数据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和电子交换系统,全面动态监控各种冷
藏车和冷库,及时了解库存产品的保质期和库龄。发展先进的冷藏运输设备、公路冷藏运输
和现代化冷库。针对当前国际冷链物流发展趋势,我国应积极发展小批量多品种的小编组机
冷车,满足市场对多品种小批量货源运送的需要,同时积极发展机械冷板冷藏车和冷藏集
装箱,使食品从产地采收、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直到消费的各环节都处于适当的低温环
境中。

 

  

2.2 加快食品冷链物流标准和法规建设 

  国家应出台相关的行业标准和法律法规规范食品冷链物流操作,如冷链能耗与效率标
准、冷链最佳作业操作标准、冷运食品卫生安全标准、冷库环境温度与冷藏运输温度控制标准、
易腐食品运输车辆制冷配置标准等。建立和实施统一的质量保证和质量管理体系,规范食品
品质等级、添加剂、微生物、重金属、药物残留等有害因素检测和控制技术。同时制定强制性行
业标准,保证冷链物流技术实施标准化。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严密的追溯体系和良好的食
品安全信用体系,将食品安全监管延伸到物流链条的源头,严控冷藏链各环节的运行状况
保证各环节食品质量安全。

 

  

2.3 加强对食品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 

  冷链物流管理和工程人才缺乏是制约我国冷链物流快速发展的瓶颈。国家有关部门和教
育机构应制订冷链物流人才培养政策:企业应积极开展在岗人员职业培训,按照食品冷链
行业标准规定的良好操作规范,培训员工掌握冷链质量控制和管理的技能

”;高校应在食品

冷链整体规划与标准研究的基础上,加强与食品冷链企业合作,搭建国内外食品冷链物流
的学习交流平台,培养冷链物流领域的高技能人才。

 

  

2.4 建立和完善食品冷链物流安全监控体系 

  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在生产、包装、贮存、运输到最终消费环节建立集成化、无缝的质
量安全信息流和物流控制,实现安全监控的透明性与可追溯性。实施冷链物流全程温度控制,
跟踪货物流向,动态监控冷藏车的使用,连接全国的需求信息和连锁经营网络,确保物流
信息快速准确地传递。建立物流、生产、销售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换构架,采用

RFID 射频识别

和条形码相结合的自动识别方案,追溯供应链中各环节的有关信息,准确识别发生食品安
全问题的原因,及时实行产品召回。

 

  

2.5 建立完善的 HAccP 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

(hazard analvsis critical conWolDomt,HACCP)是目前应用最广

泛的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管理体系,是评估可能发生的危害,进而实行控制的预防性食品
安全控制体系。

HACCP 在我国主要用于食品生产,国外已将其用于食品流通过程,分析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