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对于单界面和双界

面,不同相位角度的转
换技术,带来的效果是不同的。面对单界面的情况时(假设其反射系数为

R),零相位子波

处理的波形以界面为对称轴,呈轴对称关系,

90°相位子波处理的波形以界面和子波的交点

为中心,呈中心对称关系。对于双界面(假设为地震薄层,顶面反射系数为

R,底面反射系

数为

-R)而言,90°相位子波的反射波形相对于界面对称,零相位子波所对应的波形与双界

面呈反对称关系。因此,在面对薄层的解释的时候,

90°相位转换之后的波形能够更好地区

分薄层的位置,使得地震界面与地层界面更加吻合,具有一定优势。

在零相位数据体中,波峰、波谷对应地层界面,但由于地震数据的影响变量过多,不同

地质情况下的岩性地层与地震相位之间的关系并不一样,无法一一对应。对我国而言,工区
以陆相沉积为主,储集层连续性差,具有很多的薄层

[5,6],不能建立准确的地震数据与

岩性测井之间的对应关系。对应较薄的储集层而言,反射振幅是混合了来自于储集层顶层和
底层反射的组合地震响应,因此不能采用零相位的处理方法。

90°相位转换将反射波主瓣提

到薄层中心,使得地震反射相对于岩层对称,建立了地震反射的同相轴与岩层之间的对应
关系,赋予了地震相位岩性地层的意义。

3 石油地质薄砂层应用实例

1 为过 WD 12 井的叠后剖面(A)和 90°相位转换剖面(B)。从 B 图中可以看到,

经过相位转换技术后,地层界面的位置由波峰内转换到了波峰与波谷

 转换的位置,从正相

位转换到了零相位位置,消除了由于视觉误差而产生的层位拾取精度较差的问题,层位追
踪更加准确,赋予了地震相位相应的岩性地层的含义。具体来看,

A 图中须家河组三段底界

井旁为中弱振幅反射,横向上须家河组三段标层相位出现同相轴的分叉合并现象。在叠后剖
面上,井附近须家河组三段底界向左出现与下部须家河组二段顶部一中强振幅的同相轴合
并的现象,井旁向右则两轴呈放射状分开现象;经过

90°相位旋转之后,地层界面从正相

位内变到了零相位上,使得在进行层位追踪时获取的层位信息更加真实。对比发现,经过
90°相位旋转之后地震相位与岩性测井资料之间的对应关系更加强烈,说明地震相位具有了
岩性地层意义。在须家河组三段中,从叠后剖面上只能观察到两个明显的波峰;在

90°相位

剖面上,能够观察到三个明显的波峰。经过查阅测井资料,须家河组三段内部有三套泥岩组
合,与经过

90°相位旋转之后的地震相位恰好吻合,说明 90°相位旋转之后的地震相位具有

了岩性地层意义。

2 为

AN8 井

的叠后剖面

A)和

90°相位转

找石油资料上一览石油文库!http://wk.yl1001.com/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