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大容量,以锂离子电池技术为主

;另一种是专门开发大容量电池,国际上主流的技术是钠硫

电池,目前在国外已经有上百座钠硫电池储能电站在运行,是各种先进二次电池中最为成
熟和最具潜力的一种。

据了解,钠硫电池是美国福特公司于

1967 年首先发明公布的,具有许多特色之处:一个是

比 能 量 ( 即 电 池 单 位 质 量 或 单 位 体 积 所 具 有 的 有 效 电 能 量 ) 高 。 其 理 论 比 能 量 为
760Wh/Kg,实际已大于 100Wh/Kg,是铅酸电池的 3~4 倍。如日本东京电力公司和 NGK 公
司合作开发钠硫电池作为储能电池,其应用目标瞄准电站负荷调平(即起削峰平谷作用,
将夜晚多余的电存储在电池里,到白天用电高峰时再从电池中释放出来)、

UPS 应急电源及

瞬间补偿电源等,并于

 2002 年开始进入商品化实施阶段。

  近年来,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和上海电力公司合作,自主研发储能用钠硫电池,并已
经实现并网运行,在上海世博会期间对外进行了展示和示范。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钠硫
电池项目负责人、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研究员温兆银表示,中国钠硫电池技术已经初步解决
了安全、寿命、温度、废电池处置、成本等问题,如果国家支持力度足够,我国的商用钠硫电
池有望在

3~5 年内赶上日本现在的水平,在未来打破日本 NGK 公司一统国际市场的局面。

  对此,段祺华认为,该技术离商业化生产和应用还需要好几年时间,对解决大规模风
电并网的问题仍是

“远水救不了近渴”。

  两条腿走路满足发展需求

  对于我国风能发电市场需求的迫切性和发展不协调的现状,如果从国外直接进口钠硫
储能设备,虽可马上满足风电并网的需求,但由于全球的钠硫电池年产量不足

 200 兆瓦,

而且供不应求,订单已经排至

2016 年,面对庞大的中国风电基地,单靠进口钠硫电池远远

不能满足储能需求。因此,段祺华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应该考虑尽快引进先进的钠硫电池技术,
在国内建设大规模的生产基地,以满足国内飞速发展的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的迫切
需求。

  温兆银认为,必须有国家层面的推动才能实现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突破。他说:

“现在

很多技术要真正进入市场还很难,要向产业化推进必须有更大的支持力度。

” 据悉,NGK

2002 年开始商业推广,到 2008 年实现赢利,用了 6 年时间。根据温兆银理想的设计,我

国现在必须加速起步,花上

3~5 年时间达到日本现在的规模。

“这个产业涉及很多方面,一

旦推动起来将很快形成巨大的产业链。

  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研究人员刘宇认为,

NGK 之所以能实现商业推广,一个重要因素

是日本机电配套企业的能力很强,实现了生产的自动化、连续化。

“它的自动化程度甚至比生

产锂离子电池还高。

”刘宇说,“我们下一步要实现规模化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中国企

业的工业生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