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转子和滑处的温度及应力分布的有限元分析结果。

Liu 和 Soedel 分析了变频转子压缩机的吸

气和排气气流脉动

[9,10]和吸气管气缸间的传热及压缩机的温度分布[11],讨论了影响变

频转子压缩机容积效率和气缸压缩过程效率的因素,给出了他们用计算机模拟计算出的在
不同转速下的容积效率和压缩过程效率,从实验数据和文献

[1]的实验可以看出,其计算的

容积效率随转速的增大而很快的增大。
  

2.3  涡旋式压缩机

  涡旋式压缩机的原理早在

1886 年意大利的专利文献[12]论及到了,1905 年法国工程师

Creux 正式提出涡旋式压缩机原理及结构,并申请美国专利[13]。涡旋式压缩机是一种新型
的容积式压缩机,具有结构紧凑、效率高、可靠性强、噪声低等特点,尤其是用于变频控制运
行。但由于没有数控加工技术和缺乏对轴向力平衡问题的妥善解决方法,因而长期未能完成
其实用化。进入

70 年代,美国 A.D.L 公司完成富有成效的研究,首先解决了涡旋盘端部磨

损补偿的密封技术。并在此基础上与瑞士合作开发了多种工质的涡旋式压缩机样机。涡旋式
压缩机的真正规模生产始于日本。

1981 年日本三电(SANDEN)公司开始生产用于汽车空

调的涡旋式压缩机,

1983 年日立公司开始生产 2~5Hp 用于房间空调的涡旋式压缩机。此外,

在 美 国 , 自

Copeland 公 司 1987 年 建 立 涡 旋 式 压 缩 机 生 产 线 推 出 其 产 品 后 ,

Carrier 、Trane 、Tecumseh 等公司也分别设厂生产高质量的涡旋式压缩机。而变频涡旋压缩机
已应用于柜式空调器上,节能效果明显,制冷系数提高

20%左右,成为目前涡旋压缩机的

一个研究热点。
   3   变频调速技术的发展及现状
  变频调速技术适应于节能降耗和舒适性的要求,目前已应用于新一代的空调器上,在
90 年代初进入国内空调市场,其核心是:逆变器、微控制器、PWM 波的生成和变频压缩机
的电机。
  

3.1  逆变器

  变频空调的核心部件是变频器,其主要电路采用交

-直-交电压型方式。交-直过程一般采

用单相二级管不可控直接整流,直

-交过程一般采用 6 管三相逆变器,另有一个辅助电源,

一个逆变器控制器和相应的驱动电路。
  早期的变频器采用分立元件构成,整流器采用单相倍压整流电路,逆变器由 6 只分立的
功率晶体管(

GTR)构成。这种电路复杂,可靠性差。目前大部分厂家采用的逆变桥由 6 个

绝缘栅极晶体管(

IGBT)组成,其综合了 MOSFET 和 GTR 的优点,开关频率高、驱动功

率小。随着智能功率模块(

IPM)技术的发展应用,IPM 正在逐步取代普通 IGBT 模块。由于

IPM 内部既有 IGBT 的棚极驱动和保护逻辑,又有过流、过(欠)压、短路和过热探测以及
保护电路,提高了变频器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另外,

IPM 的体积与普通 IGBT 模块不相上

下,价格也比较接近,因此目前应用较为广泛。比较成功的产品如:日本三菱电机公司所生
产的

PM20CSJ060 型以及日本新电元公司生产的 TM 系列 IPM 模块等。

  功率因素校正(

PFC)环节和逆变桥集成是新一代的空调器逆变电源技术。PFC 技术的

应用不但可以极大改善电网的工作环境,减少输电线的损耗,而且在变频工作时可以减小
输入端电感和输出端电容器,减小模块体积。因此

PFC 环节和 IPM 逆变桥集成一体化是家

用空调器发展的必然。
  

3.2   微控制器

  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变频调速的实现手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早期的模拟控制技术
发展数字控制技术。目前国外一些跨国公司的微控制器产品占据着主要的市场,如:
Motorola 公司的 MC68HC08MP16、Intel 公司的 80C196MC、三菱公司的 M37705 等。这些公
司的产品性能价格比较高、功能强大,如带有

A/D 转换器、PWM 波形发生器、LED/LCD 驱

动等,且一般都有

OTP 产品以及功耗低可长期稳定的工作。微控制器目前主要由单片机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