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调研

前言

近年来,我国大多数油田原油产量呈明显的

递减趋势

,总体上已处于

高含水期

如何在高含水期提高原油水驱采收率是保持原油生产稳定的攻关目标。其关键问题是揭

剩余油的形成机理和分布规律

。从当前水驱油田的开采动态来看,剩余油的分布日趋

分散、复杂,开采的难度越来越大

,剩余油分布预测已成为世界性难题。国内外有关科

研人员已开展了许多攻关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仍有许多问题尚未解决,其中

主要是对

造成剩余油分布复杂化的储层非均质性认识还不够清楚,建立的储层地质模

型难以准确反映地下储层特征,油藏数值模拟与实际开采结果相差较远

。这些因素很大

程度上制约了油田的高效开采。因此,正确揭示剩余油分布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国内外已达成共识的方法是

按储层的非均质规模来研究剩余油

,建立不同

级别的非均质模型:(1)油藏规模的非均质模型,(2)油层规模的非均质模型,

(3)流动单元模型,(4)岩心规模的非均质模型,(5)孔隙结构非均质模型。

以上 5 个由大到小不同层次的非均质模型,是研究油藏中油气水分布不均及剩余

油形成模式的控制因素和地质基础。

每一级模型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一、二级非均质形

成的剩余油,是在高含水期后期和特高含水采油阶段,提高注水波及体积将要涉及的

问题,据国内油田统计,这类剩余油占全部剩余油的 60—86%,是当前研究剩余油的

重要领域。而第三、四、五级较微观,即砂体内、岩心和孔隙规模非均质所形成的剩余油,

则主要是三次采油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问题

 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高含水期油藏的采出程度一般较高,剩余油分布零散,而且进入高含水后期,

况变差,原有的水动力特征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井网控制程度和水驱动用储量降低,

井网布局和层系组合方式已不适应油田的深度开发。

因此,加强高含水期稳产基础技术

研究,提高水驱采收率已成为国内外实现注水开发油藏深度挖潜的重要研究课题和技

术发展趋势。

国内外研究和实践表明,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后,仍具备综合调整挖潜、进一步增加

水驱可采储量的物质基础。提高注水开发油藏采收率的一般技术途径是:综合运用不同

开发时期的油藏动态模型,结合水淹层剩余油饱和度测井解释成果、动态监测资料,有

针对性地采用

IOR 技术、EOR

技术和各种工艺配套技术,进行剩余油挖潜,从室内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