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效性比较差。若一旦出现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不能采取及时有效的污染防控措施,有可能
会进一步加剧环境污染的程度,并且增加后续环境治理的成本。另外,由于行业特点,目前
进行的定期环境监测一般是每年进行四次,每次一到两天,因此定期环境监测所取得的监
测数据是否能代表对环境监测实时状况是有待讨论的。

 

  目前按行政区域划分监测区域产生的问题。按行政区域监测致使监测机构随着行政区划
而进行设置,每一级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部门都有自己的环境监测机构,各级环境保护部
门所属的环境监测机构的环境监测工作具有一致性,常规性监测项目及监测频次也有统一
的规定,这就造成的重复建设

,不利于监测中的管理,可能造成脱节现象。 

  

3.以完善监测机制促进监测质量 

  (

1)制定全面及时的质控计划。质控工作涉及到监测工作的每个工作环节,每年年初

根据监测站的实际情况制定出详细的质控计划。这些计划包括

: 仪器设备检定计划,仪器运

检,仪器核查计划,人员培训计划,使用标准物质计划,参加能力验证和比对计划,质控
考核计划等。质控工作单纯的对于工作量来说,的确是任务量的增加,但其作为监测工作的
流程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承担着维系监测数据生命线的保障作用,因此,质控工作计
划是顺利完成监测任务的前提和基础。从事质量管理的人员要对监测任务,受控的岗位及受
控的工作环节了如指掌,才能制定出适合本单位切实可行的质量控制计划和质控措施,进
而使质控工作顺利进行。

 

  

(2)提高质量意识,端正管理思维。我国环境监测经过实践已经积累了相对成熟的质量

管理经验,各单位在质量体系文件指导下,全面提高监测人员的质量意识,让管理的理念
和意识转化成为每个监测环节的自觉行动,使质量管理的规范和要求在各个工作领域得到
贯彻落实。管理者应当坚持质量就是生命的原则,建立健全本单位的质量管理体系,把各项
管理措施落到实处,反对形式主义,在从事质量检查和评审工作时不能走过场,同时运用
好常规的管理措施,如现场空白、密码平行、加标回收、不定期监督检查等;质量管理员是质
量管理工作的中间环节,应给予一定的权力,配备相应的资源,让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发
挥其应有的质量管理效能;正确处理好管理、人员、任务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人员和任务发
主冲突时,质量管理措施仍然要执行到位,不能由此形成管理时紧时松的坏习惯。

 

  (

3)进一步加强环境监测的政府行为属性。因为环境监测是社会公益性事业,政府应

该始终掌握能力建设的主导权。没有政府的重视,无法解决能力建设资金的问题。各级政府
应将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纳入财政预算,从组织机构、应急专业队伍建设、装备配置、技术标准、
科技进步、应急信息平台和应急综合指挥协调系统等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尽快形成适应新形
势需要的环境监测体系。加强政府行为属性也意味着要加强强制干预和管理,从公权力上的
根本上构建实时的环境监测机制。

 

  

4.结语 

  我国的环境监测在过去的三十年来为环境质量的保证和改善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还是亟需完善的,只有从完善机制做起,才能不断地开拓创新,提高监测水准,提高数
据的可靠性和对策的时效可行性,为我国的环境事业的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曲格平.中国的环境管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 卢平.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思考 2011 

  

[3] 陈玉芳. 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