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致病变部位炎性细胞自血管内渗出,以及病变部位炎性细胞清除障碍,最终导致病变部位明显
组织水肿和慢性炎症形成,这都是由于

ICAM 表达增强,细胞与细胞粘附的结果,应用氯雷他

定和西替利嗪能一定程度地封闭粘附分子,达到减轻变应性炎症反应的目的。此外,西替利嗪具
有 拮 抗

P 物 质 ( substance  P,SP ) 和 血 管 活 性 肠 肽 ( vasoactive  intestinal 

polypeptide,VIP)的作用,可一定程度的减轻 SP 和 VIP 所产生的神经性炎症反应,因而从理
论上讲疗效较应该更好。
  二、抗组胺药有无严重毒性作用?
  抗组胺药是安全、有效的拮抗组胺

H1 受体的药物,第一代抗组胺药的嗜睡和抗胆碱能作用

为其副作用,而非毒性。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第二代抗组胺药可能发生少见的、严重的心脏毒性

1990 年开始文献中报道了特非那丁和阿斯咪唑引起心电图 QT 间期延长、尖端扭转型室性心

动过速(

tosade de pointes),甚至死亡的病例,引起学者们的普遍重视。肝功能受损或同时

服用了干扰细胞色素

P450 的药物均与心脏毒性有关。并提到上述药物与酮康唑、伊曲康唑和红

霉素相互作用的危险性,此种严重反应多见于用药严重过量的患者。发生的机制是这些药物能阻
断与心脏复极化有关的钾通道,药物学研究发现特非那丁和阿斯咪唑的分子结构存在亲脂性氮
取代基,可能与心脏毒性有关。抗组胺的活性结构并不是引起心电图

QT 间期延长的原因。新型

抗组胺药

fexofenadine 是特非那丁的代谢产物,但与红霉素、酮康唑等合用不会产生心脏毒性

  三、鼻腔局部应用的抗组胺药的优点是什么?
  近年来鼻腔局部应用的抗组胺药用于临床,有望避免全身应用第一、二代抗组胺药所产生的
不良反应,并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如左旋卡巴司汀(

levocabastine)和氮 斯丁。为强效抗

组胺药,是目前最有效的组胺

H1 受体拮抗剂,大鼠以化合物 48/80(一种诱发组胺休克的化

合物)进行试验,证明左旋卡巴司汀的口服活性,以

ED50(50%有效剂量)计为 0.0015 

mg/kg,比目前所有的抗组胺药的相应值都低很多倍,约较扑尔敏低 10 000 倍,较阿斯米唑
约低

50 倍,较氯雷他定约低 100 倍,较西替利嗪约低 1 000 倍。且具有高度的拮抗组胺 H1

受体的特异性,既使应用很高的剂量也不产生抗

5-羟色胺和抗胆碱能作用。也未见驱体、行为和

内分泌参数的变化。鼻腔局部用药后本药与鼻粘膜上皮表面的组胺

H1 受体相结合,因此可较快

的使症状得到减轻或消失,一次用药药效可持续

12 h,故每天仅需用药两次。临床应用证实与

口服抗组胺药一样有效,且较口服抗组胺药起效快;无明显的副作用,具有与色甘酸钠鼻腔局
部应用一样的安全性。无已知的中枢神经系统副作用,无已知对心电图的影响,且长期应用也未
见产生毒性和耐药性。动物试验证实对鼻粘膜粘液纤毛系统的活性无明显的抑制作用。
  文献报道氮

 斯丁 ED50 值为 0.005%(w/v),除选择性拮抗组胺 H1 受体以外,还能抑

制呼吸道高反应性基础上的炎症反应、降低

ICAM-1 表达和嗜酸粒细胞浸润。

  鼻腔局部应用抗组胺药也可与口服抗组胺药合用。

 

  四、减充血药分几类?其作用是什么?
  减充血药分为全身应用和鼻部应用两类。局部应用的减充血药又有两类:一类是儿茶酚胺类
包 括 麻 黄 素 (

ephedrine ) 和 新 福 林 ( phenylephrine ) 等 ; 另 一 类 是 异 吡 唑 素

imidazoline ) 的 衍 生 物 , 如 羟 间 唑 啉 ( oxymetazoline , 羟 甲 唑 啉 ) 、 四 氢 唑 啉

tetrahydrozoline)和赛洛唑啉(xylometazoline)等。 造成鼻粘膜肿胀的容量血管有两

种受体,

α1-肾上腺能受体尤其对儿茶酚胺类敏感,α2-肾上腺能受体,尤其对异吡唑类敏感。 

  减充血药有的只能局部应用,如羟间唑啉、四氢唑啉和赛洛唑啉等,有的只能口服,如伪麻
黄碱(

pseudoephedrine)和苯丙醇胺(phenylpropanolamine,原麻黄碱),有的即能

口服也能局部应用,如麻黄素和新福林等,口服减充血药的优点是血管扩张的后作用较少,用
药时间可较鼻腔局部应用减充血药适当的延长些。应用减充血药物可增加鼻腔的通畅度,不仅可
用于改善变应性鼻炎的鼻堵塞症状,也可与其他鼻腔局部用药合用,如色甘酸钠(

disodi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