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形相当小,并且基础一下部位基本不会产生明显变形,而作为路基部分在长期自重及动载
的作用下,会产生弹性变形,出现不同程度的沉降。

 

  

3.4 设计原因 

  设计钻探地质情况时,未能准确探明软基范围和深度,造成软基处治的理论计算与选
用的计算参数与实际情况不符,导致软基处治在设计上能达到规范要求,而在实际施工中
大多数桥涵的桥头及涵洞两侧未作专项设计进行控制,导致地基及路基整体下沉。

 

  

4 桥涵回填的施工控制要点 

  回填工作必须在隐蔽工程验收合格后进行。在施工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4.1 填料 

  

4.1.1 严把材料关,原材料上进行控制从填筑材料上控制施工质量,试验部门要做好抽

样检测工作。

 

  

4.1.2 对桥涵及其它构造物采用的填料,应选择合适的材料并通过检验,除设计文件另

有规定外,一般尽可能采用级配良好的天然砂砾、砂类土或规定的透水性材料回填,严禁用
透水性较小的土、强度较小的土及强风化石回填,当采用非透水性土时,应在土中掺入外掺
剂如石灰、水泥等稳定材料进行处理,并配备满足压实度要求和压实工艺要求的振动压路机
和小型夯具。

 

  

4.2 桥涵构造物台背回填范围 

  根据规范规定,构造物台背回填顺路线方向长度:顶部为距翼墙尾端不小于桥台高加
2m;底部距基础内缘不小于 2m;拱桥台背填土长度不应小于台高的 3-4 倍;涵洞填土长度
每侧不应小于

2 倍的孔径长度。桥台背后填土宜于锥坡填土同时进行。宽度为全路幅,包括

锥坡。填筑高度:桥台和明涵台背应回填至路床顶面,暗涵应回填至涵顶

50cm 以上。涵顶

面填土压实度厚度必须大于

50cm 时,方可通过重型机械和汽车。与路基接头处,应以不小

1:1 的坡度用台阶进行衔接。 

  

4.3 台背回填的顺序应符合设计要求 

  管涵应在两侧对称、平衡地进行;盖板通道(涵)应在盖板浇注完成以后并达到设计强
度地

75%时才能两侧对称回填;拱桥(涵)台背回填土宜在主拱圈混凝土浇筑后或砌筑以

前完成;梁式桥

U 型桥台或肋式桥台台背回填土,应在梁体安装完成以后,在两侧平衡进

行;柱式或肋式桥台台背回填土,应在柱侧对称、平衡地进行,在盖梁、台帽浇注之前一定
要回填至台帽底面,台帽底模直接在回填土层上用砂浆硬化。桥涵背后填土应在锥坡填土同
时进行,并按设计宽度一次填足。

 

  

4.4 有效压实,及时跟踪检测 

  在桥涵临土面上逐层标注松铺厚度控制线当采用压路机压实时,每层松铺厚度不超过
20cm,当采用小型夯实机具时,每层松铺厚度不能超过 15cm,并应充分压(夯)实。压实
度要求:

 

  

4.4.1 基坑:回填压实度要求为 90%。 

  

4.4.2 台背部分:桥台台背填土压实度标准,从填方基底至路床顶面均为 95%。 

  

4.4.3 台背回填处地表的处理:该处地表属路基填筑 90%的压实度范围,先松铺 20

�填

料,然后一同碾压。

 

  由于压路机无法对靠近构造物边沿处有效压实,因此必须配备小型夯实机具。在不影响
构造物质量的情况下,尽可能用重型压路机碾压,如不能碾压的地方则必须采用小型夯实
机进行夯实,在小型夯实机具也不能作业的转角及微小死角部位,则必须用人工夯实机具
进行夯实。

 

  

5 桥涵台背回填注意事项 

  

5.1 构造物处的回填,应按照图纸的要求进行,回填时结构物强度的具体要求及回填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