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降能够减轻地震作用的强度,所以,这种破坏通常可以避免桥梁在地震中发生倒塌破坏。

 

  

1.4 桥墩剪切破坏 

  剪切破坏指的是结构弯曲承载能力高于剪切承载能力,结构的承载力完全由剪切强度
控制的破坏形式。发生地震时,剪切破坏是导致桥梁遭受严重破坏的主要形式,这种破坏比
较常见。

 

  

1.5 支座破坏 

  支座破坏是桥梁上部结构遭受破坏的最常见的一种破坏形式,这种破坏形式也是引起
落梁破坏的主要原因,但是支座损伤可以避免上部结构的地震影响传到桥墩,使桥墩免遭
破坏。

 

  

1.6 落梁破坏 

  落梁破坏指的是无约束活动节点处的位移过大使得桥跨在纵向的相对位移要比支座长
度长,从而引起桥梁破坏。这种破坏在高墩柱的多跨连续梁中经常发生,这是因为梁与桥墩
的相对位移过大,支座丧失约束能力后就会引起破坏。

 

  

2、桥梁结构抗震设计的思想和原则 

  

2.1 桥梁结构抗震设计的思想 

  抗震设防的目标是

“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即按多遇地震、设计地震、罕遇地震

对桥梁进行多水准设防。具体来讲

,就是在设计基准期内,当发生多遇地震(小震)时,结构处于

弹性工作阶段

,应保证不损坏或轻微损坏,能够保持其正常使用;在发生设计地震(中震)时,结

构整体进入非弹性工作阶段

,可能损坏,经修补,能尽早恢复其正常使用;在发生罕遇地震(大

)时,结构进入弹塑性工作阶段,可能产生较大破坏,但不出现整体倒塌,经抢修后可限速通车。

一般情况下

,抗震设计按“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进行抗震验算,并按

“抗震设防烈度”要求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 
  

2.2 桥梁抗震设计要点 

  对于易发生地震灾害的地区的桥梁建设,或者是地震强度级别较高的地区的公路桥梁
建设,工程人员要在认真分析桥梁结构和自身抗震特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加强桥梁的
抗震设计。一般来讲,有如下基本设计原则:首先,要尽量将桥梁的整体重心下移,通过提
高桥梁稳定性的方式增强其抗震效果。其次,对于桥梁的高度要做好适当的控制,以免过高
的桥梁结构在地震中发生振动,影响下部结构的刚度。再次,应该做好地基的加固处理,避
免地基在地震发生后的大幅度位移导致的桥梁整体抗震能力减弱。桥梁的对称位置和结构应
该具有大致相同的刚度,因为实践证明结构简单和对称的桥梁较不等跨桥梁的抗震效果更
好。尤其是对于长度较长的桥梁,这种差距就更为明显。所以,对于没有特殊要求的桥梁,
我们应该尽量采取对称型的小跨径的桥梁。

 

  

2.3 中日抗震设计规范的比较分析 

  

2008 年 8 月我国交通运输部发布了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但有一些规定的可操作性

不是很强,同时颁布了《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这是以行业推荐性标准的形式发布,与
通用设计规范等其他桥规的地位之间还有一定的不同。

1996 年日本对桥梁结构抗震规范进

行了更新,对罕遇地震作用增加了内陆直下型地震,地震最大强度达

1.5 g-2.0 g, 再次强化

了弹塑性数值计算的地位。

2002 年日本对抗震设计的一些具体要求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 

  

3、桥梁结构抗震设计 

  桥梁结构的抗震计算的地震力理论经历了三个阶段:静力法、反应谱理论、动态时程分
析法。地震力理论又叫做地震作用理论,它是研究地震时地面运动对结构物产生的动态效应。
我国桥梁的抗震设计正在向着弹性设计、弹塑性设计并存的方向发展。以下为桥梁抗震设计
的各种理论。

 

  

3.1 静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