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和环境特征,并且在新意识、新功能、新技术条件下能创造城市新风格的城市特色。

 

  作为岭南特色的建筑与城市设计,它具有地域、时代、文化的内涵属性,崇尚自然、凸显
亚热带气候与岭南自然地貌的交融,注重历史文脉与岭南文化内涵,务实兼容新意识、新功
能、新技术,紧贴时代发展步伐。

 

  

2 岭南建筑规划设计技术要点 

  

2.1 尊重自然山水格局,保护山体、延续水网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活的地理空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基础。自然环境是对社会发展
起到长期作用的因素,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制约或者促进了城市空间形态的特征。岭南地区自
古以来水道纵横、河涌交错,丘陵起伏,是孕育岭南水乡特色的地域自然环境背景。这些自
然环境决定了其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也决定了岭南地区许多城镇的选址、布局、空间形态
的演化方向。广州古城

“青山半入城,六脉皆通海”的城市山水格局就是最好的例证。 

  岭南传统村落尊重中国古代风水观念,理想的建村环境是

“枕山、环水、面屏”。村落有远

山为依託,参差错落的屋宇橫于山麓,而近景又倒影于水中,村民亲水,或捕魚或洗衣菜
或撑船。周围是开阔的田畴,水塘穿插其间,村落景观十分秀美,富有田园风味。

 

  

2.2 设计多元化,创造丰富天际轮廓线 

  开放作为岭南人精神中的一种重要品质,是贯穿岭南历史的。海上丝绸之路从这里起步,
外域的文明通过岭南人输往内陆;鸦片战争前后,中西方文化在岭南交流、碰撞;改革开放
时期,不仅向港澳,向西方文化开放,也向北向东向南开放,一度形成岭南文化对内地的
三次冲击。

 

  兼容是岭南文化的一贯品格。岭南文化开放,其岭南文化的构成随之构成复杂,多元并
存,使岭南城市风貌多姿多彩,富有活力。岭南人创造丰富天际轮廓线的空间形态,加强景
观通廊控制。例如香港中环建筑空间轮廓与山体的形态控制,研究城市空间轮廓、建筑高度
和山体景观的关系,达到山城相融的效果。

 

  

2.3 创造人性化的开敞空间 

  中国传统文化在经济领域历来具有重农抑商的倾向,但在岭南地区并无突出的反映,
历史上,岭南特别是珠江三角洲一带是商业贸易比较发达的地区。岭南这种商业性的市井社
会环境,深深影响了岭南文化及城市建设的发展。如十三行、老城西关一带的发展均突显大
型商业城市的发展。

 

  岭南人喜享乐。岭南市民阶层以工商手工业者为主,他们的生活方式、审美意识和价值
观念均较为舒适、快乐、美好,通过劳动,获得成功,取得的胜利,享受乐趣。因此,岭南人
喜欢建造富于富于乐趣的生活空间,如西关大屋中的小庭院,街头乘凉的小公园等。

 

  

2.4 适应地方气候,建筑轻巧通透 

  为适应岭南炎热多雨的气候环境,敢于冒险勇于开拓的岭南人在建造城市空间的时候
首先须达到各种利于通风、遮阳的设计条件。如建筑中常用的开敞通透的平面及空间布局、轻
巧的外观造型,又如建筑群落中的天井与冷巷的运用、梳式的村落布局,均在实践中有极大
的效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建筑结合自然环境,岭南的园林建筑也常常体量较小、体态轻
盈与通透。

 

  那么,关于如何营建富有岭南特色的建筑与城市空间,本文就传承与弘扬岭南特色城
市设计作出初步的探讨,认为应注意妥善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处理好新与旧的关系,
在城市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让传统经验与创新思想并存、让新建筑与旧建筑并存,一方面珍惜
和保护好优秀传统的历史传统,另一方面新城区、新建筑要大力创新,体现时代感。二、处理
好自然因素和人工因素的关系,对于富有特色的自然山水格局等自然元素,要尽可能地顺
应它、利用它、尊重它,结合新型产业发展和旧城改造,营造绿色生态城区。三、处理好多样
化和统一性的关系,既要多样运用具有城市特色的肌理、界面、尺度等元素,也要维护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