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的识别上达到

“配置性均衡”。信贷配给现象是一种典型的非瓦尔拉均衡现象。通过价格机制

和非价格机制的共同作用以实现供求双方的事后均衡。
  关于信贷配给研究的经典模型是

Stiglitz 和 Weiss 模型(1981),该模型假设信贷双方信

息的分布的不对称,引入信息成本、代理成本,打破了新古典的假设,建立了逆向选择模型
和道德风险模型。逆向选择会加大信贷风险,加大缔约合同成本,同时道德风险的存在,会
利率与银行收益不是简单的线形关系,而使利率价格机制失灵,需要在低于均衡利率水平
下进行信贷配给,达到一种特殊的均衡。其后,

Whette(1983 年)在此基础上,假设在借款人

中性基础上,抵押品和利率一样可以成为信贷配给的内生机制;

Bester(1985)、Riley(1987)

进一步引入企业类别因素,提出了分离均衡模型与分类控制风险模型,通过企业对抵押品
的数量变动的反应来甄别企业以实现对企业的信贷配给。国内对信贷配给进行深入研究的是
王宵、张捷

(2003),通过考虑贷款抵押品的信号甄别机制和银行审查成本对贷款额度的影响,

将借款企业的资产规模、风险类型与抵押品价值相联系,构建内生化抵押品和企业规模的均
衡信贷配给模型。他们发现,在信贷配给中被排除的主要是资产规模小于或等于银行所要求
的临界抵押品价值量的中小企业,有力地解释了信贷配给中存在的规模配给。

 

  

 

  

 

  

 

  

(二)中小企业被配给的根源性分析 

  信贷配给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按照银行表明的利率,所有贷款申请人的借款需求只
能部分地得到满足;第二类是银行对不同的借款人实行差别待遇,一部分信息不对称的借
款人的需求得到满足,另一部分则被拒绝。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大多出自第
二类信贷配给

(王宵,张捷,2003)。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受到第二类信贷配置的重要原因是由

于其信贷特点所决定的:首先,中小企业家族式的治理结构所决定的企业信息处理的人格
化特征和企业家和管理层的经营能力、决策能力等的难以评价,以及缺乏规范财务报表,使
其在整体上缺乏规范的信息披露机制,使得金融机构对企业的信息难以获得和评价。因此,
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的信息不对称引起的投资风险认识的不对称,企业认为可行的项目,
金融机构由于对项目前景缺乏足够的认识,以及使得银行贷款者可能认为风险太高而拒绝
或要求更高的利率或抵押品,但更高的利差可能会导致企业融资成本增加,促使借款者

“逆

向选择

”和“道德风险”的行为发生,反而增大投资风险。 

  

 

  其次,银行和中小企业赢利与亏损的不对称。处于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较小的企业规模、
较短的规划期限以及灵活的资金周转使其需求具有时间急、频率高、数量少等特点。根据统计
资料表明,中小企业在相同期限内的贷款频率是大型企业的

5 倍,但户均贷款数量只相当

于大型企业的

5%。而且银行由于为了获得有效的信息和实施贷后的监督,需要付出较高的

信息搜集成本和监督代理成本,企业经营一旦亏损,为企业错误决策和经营买单的可能是
银行。根据信贷配给理论,银行为了减少贷款的风险,实现银行的利润最大化动机,必须补
足中小企业的信用,银行进一步要求中小企业提供抵押担保。但中小企业大部分规模小,没
有足够的可抵押资产和担保。而现阶段银行可接受的抵押品主要是土地和房地产,中小企业
自身固

定资产规模小,无形和动产资产比重大,难以符合商业银行严格的贷款担保抵押要求。这种
抵押品型信贷配给直接与借款人的资产规模挂钩,对借款人的约束更硬和交易成本更高。因
此,在信贷配给的约束下,中小企业实现信用瓶颈的突破关键在于实现信贷双方的信息对
称和补足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