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2)继渤海湾盆地油气区发现以后,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油气分布理论,包括源控论和复式油气聚集理论;
(3)继任丘油田发现后形成的古潜山油田的勘探理论;
(4)正在形成和完善的前陆盆地油气勘探理论、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

(一)陆相沉积盆地生油理论

陆相生油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地质推测、岩石化学、有机地球化学三个主要阶段。

中国陆相生油理论的要点: 陆相湖泊具有生油气条件,我国陆相油源丰富。 油源条件的好坏受控于古气候、

古沉积环境。 陆相盆地的明显特征是高沉积速率。 陆相沉积盆地,碎屑岩沉积占绝对优势,区域性油气运移距离
较短,也能形成大型油气田或大型油气聚集带。

(二)油气分布的源控理论

基本思想:有效烃源岩分布区基本控制了油气田的大致分布范围。
1.有利生油深坳(凹)陷控制了油气的形成和分布
有利生油深坳(凹)陷具备了油气形成的区域条件。由于其深度大,因而富含大量有机质(生油体积大)和有较

好的热转化条件,同时,具有较好的保存条件和压力体系,有利于油气富集。

(图 5-37、图 7-3、图 7-4、图 8-1

2.面临生油深坳(凹)陷的同生二级构造带是最有利的油气聚集带
有利生油区基本上控制了油气的区域形成和分布,在这个范围内的圈闭又控制了油气富集的场所。陆相与海相盆

地在沉积类型、相带分布及断层发育等方面的差异控制了油气分布的差异性。

” “

源控论 与 圈闭论 结合是当今油气勘探的基本指导原则。不仅适用于陆相沉积盆地,而且也适用于海相沉积盆

地。 源控论 从客观上反映了烃源岩在油气藏形成中的物质基础作用。

(三)复式油气聚集理论

复式油气聚集带是指位于同一构造单元之上,彼此具有相同的成藏地质背景和密切成因联系的若干个油气藏的集

合,其中以一种油气藏类型为主,而以其它类型油气藏为辅,具有成群成带分布的特点,在平面上和剖面上构成了不
同层系、不同类型油气藏叠加连片的含油气带。复式油气聚集带主要受二级构造带、区域性断裂、区域性岩性尖灭带、
物性变化带、地层超覆带和地层不整合等多种因素控制,而其中某一种因素在油气聚集和富集过程种起了主导作用。

(图 8-2、图 8-3

(四)古潜山油气田勘探理论

古潜山油气田勘探理论主要包括:
(1)古潜山油气藏的类型及相应的模式。潜山油藏主要划分为块断山油藏、褶皱山油藏、残山油藏三种主要类

型。

(2

)成油模式: 新生古储 型潜山油气藏的重要成油机理是 早期抬升、中期埋藏、晚期稳定 。近油源;具有

断层和不整合两种运移通道。

(3)潜山储集体的储集空间类型(裂缝、溶孔(洞)),潜山油气藏高产的条件。
(4)潜山及潜山内幕的地球物理响应特征。

(五)中国古生代海相生油理论

中国古生代海相成油理论的主要内容:
① 多时代生油岩(震旦-奥陶系、志留-泥盆系、石炭-二叠系);
② 多期生烃、多期成藏(海西期、印支-燕山期、喜山期);
③ 多时代成油组合(震旦-奥陶系、志留-泥盆洗、石炭-二叠系);
④ 多成藏模式(古生古储、后生古储、后生中储、后生新储);
⑤ 多期长距离运移油气;
⑥ 多油气相态并存(重油、中油、轻油、凝析油、挥发油、湿气、干气),不同成熟度油气并存,不同烃源岩油

气并存,不同期生成的油气并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