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一个清洁而舒适的室内环境

,而且与自然、社区和整个环境相协调。 

  当代地域建筑的代表人物

――印度建筑师查尔斯•柯里亚,强调在概念性和象征性的层

面上

,深层地感知当地的特殊地形,并对这种地形进行建筑设计。印度气候炎热,要求建筑有良

好的隔热和通风性能。这对建筑技术和材料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柯里亚在加尔各答的桑农宅

中采用让起居室、厨房、卧室和盥洗室围绕一个棚架覆盖的庭院布局

,通过房间的巧妙组合,为

起居空间提供自然凉爽的穿堂风。

 

  在柯里亚的作品中

,大量可见混凝土、地方砂石和砖的普遍使用,这些材料在对气候呼应

的同时

,大大降低了经济上的消耗,提高了建筑的效能。在柯里亚的技术选择中,他重视的是地

方的建筑技术、材料

,而不是执著于对高新技术的探索。为达到低造价和对当地气候做出回应

的目的

,以柯里亚为代表的一些亚洲建筑师发展了一种新地域主义

――将传统因素和现代材

料、技术结合在一起的审慎的复合体

,即适宜技术。它包含

“适合”和“结合”两方面的含义。“适

”指适合不同的文化要求,千变万化的社会状况;“结合”指将传统因素和现代材料技术结

合。由此可见

,适宜技术属于绿色建筑技术体系的范畴,体现出一种生态、可持续性的思想。 

  

3 绿色建筑与中国乡土建筑的结合 

  布赖恩

•爱得华兹在《可持续建筑》一书中写道:“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当遵循的一个

最重要的原则

,便是向过去学习

――重视和理解乡土建筑的结构和风格,使用当地采购的材料,

当地供应的能源和当地的传统工艺。

” 

  世界首肯的绿色建筑评价

LEED 的创始人罗伯特

•沃森认为:一幢建筑是否环保的标准

之一就是能否功能多样化。他毫不掩饰对国家大剧院

(图 1)、三号航站楼(图 2)等知名建筑的

批评态度

,国家大剧院与周围的古典建筑一点也不协调,那个建筑物的存在只是为了证明建筑

师的自大。三号航站楼从外部看相当美

,但内部却相当糟糕,老把人弄得晕头转向。他不能理解

许多中国新建筑总是以西方建筑为参考模本

,他直言,中国的建筑师们似乎忘了中国拥有

5000 年的建筑历史,许多建筑与自然结合的很好,为什么他们不多去寻找这方面的案例呢? 
  的确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似乎已经忘记了如何与自然和平共处了。当然,有些时候人们

的居住环境可能会受到大自然的限制

,但我们熟悉的方法是,使用一些高科技的手段或者利用

一些便宜的能源

,比如太阳能、风能等克服这些限制,而在更遥远的年代,人们并不具备这些知

,为了住得更舒服一点,他们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在设计上,比如在没有电的年代,为了获得

更多的光

,人们不得不在设计时就考虑自然光的运用。 

  那么中国应该如何走绿色建筑与本土建筑的结合道路。中国疆域辽阔

,生态本底条件复

,地区文化差异较大。这使得我国建筑曾拥有璀璨、光辉的时代,从雄伟华丽的紫禁城宫殿建

筑群到清雅朴素的徽州民居,从黄土高原的窑洞到福建客家的土楼

,以及云南丰富多彩的聚

居形式

,处处展现出中国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如何把先进的、适合中国不同地区的有效技术传

播并发展下去

,这需要认真考虑重要的边界条件,也就是在经济条件、气候条件、生活方式和习

惯、地方传统和文化、可利用的建筑材料资源、建设资金等方面与别国地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从本土建筑、传统建筑中吸取精华

,这样的例子已不在少数。当代乡土建筑设计就走过了

一条不同寻常的路。

 

  中国是一个幅员广阔的国家

,各地区的地域风貌和文化传承有很大区别,传统建筑的空间

形式也有很大不同。黄山云谷山庄体现了皖南建筑以院落式空间为主的特点

,随地形变化划

分成大小不同的空间院落

,

“营体态求随山势,寄神采以合皖风”,整个建筑的体形势态与地形

的跌落融为一体。

 

  吐鲁番宾馆新馆

(图 3)的空间设计就具有浓厚的乡土特色。半地下室以抵抗炎热的气候,

封闭厚重的墙体和狭小的门窗以防日晒

,客房形式吸取了维吾尔民族

“阿以旺”的精华,称“倒

U

”形布置,每层的收台阶退后错落处理,既解决了没有电梯造成的宾客流量逐层减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