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是利用建筑迎风面和背风面的压力差

, 室内外空气在这个压力差的作用下由压力高的一侧向

压力低的一侧流动

, 而这个压力差与建筑形式、建筑与风的夹角以及周围建筑布局等因素相

关。当风垂直吹向建筑正面时

, 迎风面中心处正压最大, 在屋角及屋脊处负压最大。在迎风面

上的风压为自由风速动压力的

0.5~0.8 倍, 而在背风面上, 负压为自由风速动压力的 0.3~

0.4 倍。烟囱使室内的烟不用机械方式而有组织的排出室外, 大大改善了室内空气质量, 这就
是常说的

“烟囱效应”( Chimney Effect) 。所谓热压通风, 就是利用该原理, 根据建筑内部由于

空气密度不同

, 热空气趋向于上升, 而冷空气则趋向于下降的特点,促进自然通风。热压作用

于进风和出风的风口高度差

, 以及室内外空气温度差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高度差愈大, 温度差

愈大

, 则热压通风效果愈明显。建筑中的自然通风往往是热压与风压共同作用的结果, 只是各

自作用的程度不同

, 对建筑物整体自然通风的贡献不同。热压作用相对稳定, 烟囱效应拔风的

产生条件较容易实现

; 而风压作用常常受到大气环流、地方风、建筑形状、周围环境等因素的

影响

, 具有不稳定性。所以, 当风压与热压同时作用的时候, 还可能出现减弱通风效果的情况。

当风向与热压作用的流线方向相同时

, 会相互促进; 反之, 则会相互阻碍, 从而影响自然通风

的效果。

 

  

2.2 生态环境资源节约利用 

  节约型建筑业的内涵包括

“节能、节水、节材、节地”等内容。有关专家预测, 未来几年中, 

我国建筑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比例将上升至

40%, 同样, 水、材、地在以往粗放型建设管理

中也浪费严重。节约型建筑中的节约不仅仅是停留在能源、材料、土地、用水等物质层面资源
的节约

, 也应该包括生态环境资源、人文资源等方面的节约, 这样的建筑才能称得上

“资源节

约型建筑

”。生态环境资源指的是场所的自然环境, 如原始地形地貌、山石水体及依附其上的

原生生物等

, 亦包括形成的特有的景观风貌, 是构成城市特色的硬环境的一个方面。在对生态

环境资源的有效利用上

, 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许多建设重点集中在硬质景观、功能空

间、场地设施的规划与建设上

, 环境的自然性、生态性得不到尊重和利用, 具体表现在建设项

目不论基地自然条件如何

, 一律先推山填沟, 使原址的水体、生物种类、地形地貌、既有景观等

一概去除

, 然后再代以全新的布局。尽管形成的人工新环境在视觉效果层面上可能也优美, 但

原址几十年乃至上百年才形成的有价值的信息被轻易抹去

, 绿化的生态调控功能被放弃, 造

成环境资源的极大浪费。另一方面

, 建筑与自然条件缺乏有机结合也是一种对生态环境资源

的浪费。许多建筑在建筑选址和造型方面没有以所在环境为主

, 而是一心要突出自我, 强调自

身的标志性

, 这样的建筑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 干扰和破坏了所在环境的景观, 使更大范围环

境的观赏性质量下降。

 

  

2.3 充分高效的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保证生态和建筑的完美结合首先必须充分空间资源,

建立高效的空间体系,比如在地面上方建立巨构城市,充分利用地面空中资源;在地面上
建立符合环境要求的亲近自然的建筑,充分拥抱自然;向地下空间发展,研究地下空间的
建筑利用问题。从而建立空中、地面、地下相互协调的有机建筑网络。其次,在建筑设计中要
充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提高自然资源的使用效率,做到节能减排,力求达到建筑和生态
的相互平衡。

 

  

3 结语 

  面向

21 世纪,建筑业快速稳定的发展,

“生态建筑”的发展不仅是建筑可持续发展的需

要,也是社会和经济发展对建筑提出的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发展思路,建立长远规划
与近期建设相结合的、科学合理的、正确可实现的建筑发展目标,走适应、调整、改善、提高、
生态、环保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欧阳东.生态建筑节能设计研究[J].建筑电气专刊, 2006,(1): 19- 22. 

  

[2] 李晓丹.关于生态住宅的几点思考[J].建筑经济, 2006, (6):73-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