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性设计的过程之中,应该明确根据当地的设防烈度标准明确建筑抗震性设计的目的,并在
严格遵循规范的前提下保障实施。

 

  五、建筑抗震性设计的内容

 

  建筑抗震性设计包括概念设计、计算设计以及构造设计三个方面的内容。重点讲述一下
概念设计。

 

  

1、结构抗震概念设计 

  建筑抗震性设计的

“概念设计”是指以工程概念为依据,从有利于提高结构抗震能力的

概念上,不断总结建筑物震害和工程实践经验,运用符合工程客观规律和本质的方法,对
所设计的对象作宏观控制的一种设计方法。具体体现在场地选择、结构方案和结构体系三个
方面。在场地选择时,对于施工现场的地形、地质情况的详细勘察与分析至关重要;在结构
方案的设计当中,简单、对称、规则、合理的建筑平立面分布的抗震设计的抗震能力最强,是
抗震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之一;而结构体系中合理的刚度承载力分布和延性设计对于建筑
抗震性能的提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概念设计”在我国现行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被着重强调,是因为人们在总结地震

灾害的经验过程中发现,对建筑体的抗震设计来说,概念设计往往比计算与构造设计更为
重要。概念设计即是指站在全局角度更为高度的分析和研究建筑物的选址、布局、结构、性能
等原则性问题,并考虑与抗震性体系有直接关系的关键细部结构造和薄弱环节。

 

  

2 建筑抗震设计程序 

  地震区建筑的工程设计,相较于一般地区而言,在考虑普遍准则的基础之上,还要加
入抗震设计的特定准则,严格遵守抗震设计的规范要求。这些规则对于场地的选择、建筑造
型以及建筑的结构体系等的确定都做了详尽的规定,对于提高建筑抗震性能至关重要,因
而需要在设计的开始就给予高度关注。

 

  在建筑抗震性设计的全过程中,建设项目地震破坏后果是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通常将
建筑按照重要性进行分类,然后再适当调整各类建筑的设防标准。建筑的建筑材料选择、造
型拟定以及结构体系的确定是选择抗震性设计的核心。建筑结构的抗震细部构造也是抗震设
计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六、人防工程在抗震减灾方面存在的问题

 

  地震是复杂的自然现象,但至今都不能准确地掌握地震的自然规律,所以不能及时做
出准确的地震预告。

 

  国内的人防工程抗震从调研、设计和施工及法规的制定成就巨大。实践证明,人防工程
的抗震设防可避免地面建筑倒塌时对人防工程的影响,因人防工程的实际抗震效能的设计、
材料质量、施工和技术等都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人防工程并没有完全达到规范中所
要求的抗震设防标准。其设防标准主要依据地震的参数及潜在地震危险来精确确定,由于地
震不可预测,所以其设防标准只能等到震后才能计算,可是却为时已晚。

 

  现在人们在观念和心理上对人防工程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能缺乏足够的信任。现代城市中
高层建筑占绝大多数,且密度很大,如遇强震,在

“求生”过程中人员伤亡情况会随时发生。

若在恶劣的气候里,大量居民惊慌逃离,不得不离开建筑,不得不在外面

“风餐露宿”,因

部分居民因对人防工程的抗震性能缺乏信心。

 

  根国内外震灾的教训,城市遭受强震破坏后,虽然邻近地区和其它城市都会来抢险救
灾,但是城市自身一定具备抢险自救的能力,不然也会错过救灾抢险的最佳时机,错过对
遇险人员的救护及救助的时机,来提高效率。震后人们的正常生活遭到破坏,食物、饮水、医
药和医疗设备入救灾工具缺乏,就会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抢险救灾减灾工作的展开。所以,
在日常生活中利用人防空间存贮抢险救灾物资看起来很必要,可地震的预测还没有达到可
以事先把生活必需品存起来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