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和结构布置,加强构造措施,设置后浇带等方法,尽量不设缝、少设缝。当建筑物平面形状
复杂而又无法调整其平面形状和结构布置使之成为较规则的结构时,则需合理的设置变形
缝。设缝时,必须保证有足够的缝宽。

 

  (

4)高层建筑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结构体系。建筑体形、平面及立面规则,利于结构

平面布置均匀、对称并具有良好的抗侧刚度;利于结构的竖向布置均匀,宜具有合理的刚度、
承载力和质量分布均匀,无突变,可避免出局部突变和扭转效应而形成薄弱部位,对可能
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加强,宜具有多道防线。

 

  (

5)控制房屋适用高度和高宽比。在进行高层建筑设计时,除了要保证结构有足够的

强度和刚度外,还要控制其位移的大小,要求有适宜的高度和高宽比。结构设计原则从安全、
受力合理、节约投资、方便施工等方面提出种种限制与要求,应妥善协调使用功能、造型效果、
结构体系、结构构造之间的矛盾,使结构和建筑达到和谐统

—。 

  

3.2 结构平面布置 

  在高层建筑的一个独立结构单元内,其开间、进深尺寸和构件类型应尽量减少规格。宜
使结构平面形状简单、规则,刚度和承载力分布均匀,减少扭转影响。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
的平面布置。其平面布置宜符合下列要求。

 

  (

1)平面形式。 

  

1)平面宜简单、规则、对称,减少偏心;平面长度不宜过长,建筑平面的长宽比较大时,

在地震时由于两端地震波输入不同,容易产生不规则的震动,造成较大的震害。

 

  

2)当平面带有较长冀缘的 L 形、Y 形、T 形、v 形或十字形时,突出部分长度不宜过大。 

  

3)不宜采用角部重叠的平面图形或细腰形平面图形。 

  

4)高层建筑宜选用风作用效应较小的平面形状。 

  

5)结构平面布置应减少扭转的影响。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地震作用下,按制高层建筑

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尾翼和层间位移。

 

  (

2)楼梯、电梯间的位置。避免在凹角和端部设置楼梯、电梯间,避免楼梯、电梯问偏置。

当按

7 度及 7 度以上抗震设防时,在结构单元的两端或拐角部位不宜设置楼梯间和电梯间,

必须设置时应采取加强措施。

 

  

3.3 结构竖向布置 

  高层建筑的竖向体型宜规则、均匀,避免有过大的外挑和内收。结构的侧向刚度宜下大
上小,逐渐均匀变化,不应采用竖向布量、严重不规则的结构布置。

 

  (

1)需要抗震设防的建筑,竖向体形应力求规则、均匀,避免有过大的外挑和内收。 

  (

2)抗震设计时,结构竖向抗侧力构件宜上下连续贯通。主体结构或者非结构构件(如

砖砌体填充墙等

)的不规则、不连续布置也可能引起结构刚度的突变。 

  (

3)突出屋面的塔楼必须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和延性,以承受鞭梢效应的影响。因建筑

物顶部的塔楼的

“鞭梢效应”,塔楼的质量和刚度越小,地震放大作用越明显,可能的情况

下,宜采取台阶形逐级内收的立面。

 

  

3.4 框架-剪力墙结构布置 

  在框架

—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承担着主要的水平力,增大了结构的刚度,减少结构

的侧向位移.因此,框架

—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的数量、间距和布置尤为重要。 

  (

1)框架

—剪力墙结构应设计成双向抗侧力体系,结构两主轴方向均应布置剪力墙,

剪力墙的布置宜分散、均匀、对称地布置在建筑物的周边附近,使结构备主轴方向的侧向刚
度接近,尽量减少偏心扭转作用。

 

  (

2)剪力墙尽量布置在楼板水平刚度有变化处(如楼梯间、电梯间等),布置在平面形

状变化或恒载较大的部位。因为这些地方应力集中,是楼盖的薄弱环节。当平面形状凹凸较
大时,宜在凸出部分的端部附近布置剪力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