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性能设计的关键指标如周期、周期比、位移、剪重比、位移比以及振型参与质量与总质量之比
等均满足规范要求。

 

  

2.2 双塔整体计算分析 

  本工程

A、B 塔层数不同,且布置在裙房两端,属非对称双塔结构[1]。非对称双塔

结构由于存在双向偏心,其所有振型皆为平扭耦联振型,可能以平动为主,也可能以扭转
为主。因此在计算分析时应选取足够的振型以满足设计精度要求,结合本工程实际情况选用
振型数为

18 个。 

  经双塔整体计算模型与单塔带底盘模型计算结果比较表明,将大底盘多塔结构简化为
单塔楼带底盘结构进行计算,会低估高塔的反应,而高估低塔的反应。双塔整体计算时周期
较短、剪重比较小、规定水平力下最大层位移比较小;A,

B 塔在双塔模型中配筋略大于单

塔模型;在底盘结构1-D轴~2-A轴两塔相接即裙房范围内,与塔楼相邻2跨~3跨
间裙房受塔楼影响较明显,受力最大部位集中在两塔楼间相连部位,单塔模型计算时该范
围内框架梁配筋有所增大。因此施工图设计时,采用双塔整体计算模型与单塔带底盘模型中
计算结果较大者作为配筋参考。

 

  3结构构造措施

 

  双塔结构在竖向体型收进部位,结构侧向刚度沿竖向发生相对剧烈的变化,侧向刚度
的变化部位也是结构相对薄弱的部位;而塔楼偏心收进时,两塔楼结构的综合质心与底盘
结构质心的距离虽远小于底盘相应边长的

20%,但偏心值仍较大,扭转仍较大,收进部位

周边结构构件受力明显增大。为降低刚度突变、内力突变,采取加强端部构件如加强柱墙构
造措施、增加梁高来提高抗扭刚度,减少结构扭转效应;对裙房屋面板以及上下层楼板进行
必要的楼板加厚或配筋加强以提高整体性。

 

  框架柱及剪力墙构件的加强

 

  剪力墙作为主要的抗侧力构件,在计算中按基本振型作用下,底部数层承担的地震倾
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倾覆力矩的

50%控制。在构造上,剪力墙底部加强区高度取至底盘屋面

上一层,在加强区范围内,剪力墙均设置约束边缘构件。A、B塔在裙房屋面以下各层及上
1层范围内,剪力墙构造措施增大一级,并适当加厚。塔楼中与裙房连接体相连的外围柱,
从 地下室顶 板至 裙房 屋面上一层的高度范围内,用降低框架 柱 的轴压比 限值 (减 少
0.05),并将柱的配箍率的抗震等级提高一级予以加强。 
  裙房屋面梁的加强

 

  经计算结果分析,与塔楼相邻2跨~3跨间底盘结构受塔楼影响较明显,因此该部位
裙房屋面梁底筋、腰筋和不少于1/3的面筋均通长设置。位于两塔楼之间1-D轴~2-
A轴裙房连接体的屋面梁,受力最为复杂,在构造上采取加宽梁宽至

400 mm,上、下部钢

筋均通长设置,并采取加大腰筋等措施加强。

 

  

3.3 楼、屋盖结构加强 

  裙房屋面楼板起着协调裙房与塔楼整体变形的重要作用,为了保证底部裙房房屋顶层
能传递塔楼的水平地震力,加大裙房屋顶层的刚度,按规范要求,该层楼板厚度取

150 m

m,楼板钢筋双层双向配置,控制最小配筋率

0.25%。为加强整体性,裙房屋面 上、下层结

 的楼面也适当加强,楼板厚度取为 120 mm,钢筋双层双向配置。 

  

3.4 底盘屋面结构构造措施 

  由于本工程底盘屋面较长,已超出规范中关于伸缩缝最大间距的规定。在结构设计中,
采用设置后浇带以减小收缩应力,并在屋面板配筋中考虑温度应力因素,适当加大。

 

  4结语

 

  根据上述的结构计算和分析,本工程高层建筑的计算内力和变形等数据均满足设计规
范的要求。通过对本工程的计算和分析使笔者认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