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表

4

20

个区县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产生的非农化情况表

单位

: %

指标

渝北 巴南 璧山 合川 永川 铜梁 綦江 南川 丰都 忠县 梁平 奉节 开县 巫山 巫溪 城口 黔江 酉阳 彭水 武隆 平均

2000

(1) 20

15

68

58

29

25

11

24

25

26

25

23

29

11

21

43

15

17

16

17

26

(2) 7

9

25

25

7

19

4

24

22

21

20

19

20

7

21

15

13

11

14

4

16

(3) 13

6

43

33

22

6

7

1

3

5

4

4

9

3

1

28

2

7

4

14

11

2001

(1) 23

17

65

59

30

27

13

25

26

27

30

24

29

11

22

45

15

18

16

17

26

(2) 7

10

28

25

8

20

6

25

23

22

25

20

20

8

21

16

12

11

10

6

16

(3) 15

7

37

33

23

8

7

1

3

5

5

4

9

3

1

29

3

7

6

11

11

  注

:

表中分别用

(1)

(2)

(3)

表示上述指标。

31

1

6%

。 从

2001

年来看

,

也呈出类似特征

,

即常年在外的农

民务工人均收入

>

非常年在外务工人均收入

>

农民人均收

入。 这说明务工所产生的经济效应是非常明显的

,

务工收入

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途径。

2

1 常年在外务工

,

已经产生了一个高收入的务工群体。

如渝北、璧山、铜梁、奉节等地的务工农民

,

他们的年收入大

都在

7000

元以上。

3

1 有一部分区县

,

如璧山、永川、南川、巫溪等地

,

非常年

性务工所得收入比农民人均收入还要低

,

其中主要原因是这

些地方的农民盲目流动

,

他们有外出创业的冲动和激情

,

由于知识、技能、信息等方面的原因

,

没有在市场中找到适合

自己的工作

,

收入来源不确定

,

导致了整体收入水平偏低。

(

)

剩余劳动力流动对非农化的影响

所谓非农化

,

是指农民外出流动

,

从事非农产业的过程。

长期或者短期地脱离农业、农村

,

职业上已非传统的仅限于

土地上从事耕作的传统农民。相当一部分外出务工劳动力长
期在外

,

因而形成了事实上的“城镇人口”

。现在笔者用“农民

外出务工产生的非农化率”来表示剩余劳动力流动对非农化
的影响

,

建立起三个指标

:

(1)

务工产生的非农化率

=

务工的农村户籍人口

ö区县

农村人口×

100% ;

(2)

务工产生的稳定非农化率

=

常年在外务工的农村户

籍人口

ö区县农村人口×

100% ;

(3)

间歇性务工产生的非稳定非农化率

=

非常年在外务

工的农村户籍人口

ö区县农村人口×

100%

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产生的非农化情况见表

4

从上表可以得出

:

1

1 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

,

重庆市农村人口的非农

化率已 经 相 当 高。

2000

年 和

2001

年 总 的 非 农 化 率 均 为

26%

。 超过

30%

的有璧山、合川、城口等

3

个区县

,

非农化率

20%

30%

的有渝北、铜梁等

10

个区县

,

因此

,

被调查的

区县中

,

非农化在

20%

以上的区县占总数的

65% ;

非农化率

10%

20%

之间的区县仅占被调查总数的

35%

。 由于农

民流动产生较高的非农化率

,

因而它形成了小城镇建设最积

极的因素。

2

1 由于产生的稳定的非农化率已经相当高

,

他们已经形

成城镇体系中亟待吸纳的对象。这部分人已经具备一定的经
济实力

,

具备一定的技术能力

,

在消费、投资、创业等方面都

能形成新的增长率

,

已是非传统意义上的农民。

3

1 一部分区县

,

如綦江、武隆、巫山等地的稳定的非农化

率太低

,

仅在

4%

7%

。其原因在于

,

这些区县外出务工的区

域、方向、职业不稳定所造成的农民外出流动较低。

4

1 部分区县的非农化情况中

,

“非稳定的非农化率

ö稳定

的非农化率”比值太高

,

如尽管璧山、合川产生的稳定的非农

化率高

,

但是它们产生的非稳定的非农化率也很高

,

这表明

有相当一部分人仍处于传统农业与外出务工的大流动中

,

成事实上的“盲流”

。 这是因为务工者的职业不稳

,

因而需要

为他们提供技术培训、信息和市场引导的服务。

(

)

对输入地和输出地经济的影响

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对输入地和输出地的经济都

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它对输入地经济的影响在于

,

向输入地

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资源

,

扩大了当地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

料的经济需求。农村劳动力以其聪明才智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为输入地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对输出地经济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

一是增大了农村经

济的总量

,

进而有效地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

,

成为农

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据重庆市农调队测算

,

劳务收入增长

1%

带动农民纯收入增长

0

1

4%

。 劳务收入已经成为三峡库

区、黔江地区等贫困山区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来源。 二是劳
务经济与经济结构调整有机地结合起来。农民外出务工促进
了农民就业观念的变化

,

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

农民

兼业化、非农化更加普遍。 同时

,

外出务工农民带回了资金、

技术、信息和市场

,

缓解了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要素短缺的瓶

颈问题

,

推动了农村一、二、三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

,

带动了

地方产业的发展。三是推动了农村的市场需求。农民务工收
入的增加

,

也促进了消费观念的变化

,

农民追求更高层次的

生活质量和生产条件的改善

,

对农村建房、农用机动车、家用

电器的需求增加

,

促进了农村商品市场的繁荣与发展。 四是

从一定程度上缩短了城乡差距

,

从调查的资料来看

,

这两年

各区县农民人均收入在

1800

2000

元左右

,

与城市居民可

支配收入差距在

4000

元左右

,

非常年在外务工农民收入与

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在

3000

元左右

,

常年外出务工农

民收入与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仅差距

1000

元左右。 由此可

,

劳务收入在缩小城乡居民收入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责任编辑杨国玉)

5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