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1) 产业规模依然不大, 发展潜力十分看好 1997 年环保产业年总产值为 521. 7 亿元, 仅占国民生

产总值的 0. 7% , 这对于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相对严重的我国来说, 确实不是很大。 另外, 在全国 7 617
家企业中, 固定资产小于 1 500 万元的小型企业占 90% 左右, 大中型企业 10% 左右, 即便在总量规模不
大的同时, 还仍然存在着重复建设问题。例如全国仅绿色一次性餐具生产厂家就有 110 多家。我国的环
保投入以往欠账很多, 随着经济的发展, 环保压力将越来越大。 1997 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为 416 亿多
吨, 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 227 为亿吨, 生活污水排放量为 189 亿吨, 工业废水处理率为 78. 9% , 达标率
为 54. 4% , 生活污水处理率和达标率比工业污水更低, 许多中小城市甚至没有污水处理厂, 直接向江河
里排放。 二氧化硫排放量为 2 346 万吨, 烟尘排放量为 1 873 万吨, 全国机动车 1 500 多万辆, 其尾气排
放已成为城市大气环境主要污染源, 大气污染的治理远未达标。 此外, 生态环境问题也日趋严重。 随着
执法力度加大, 对环保产业的需求将更加强劲, 因此环保产业的发展潜力十分看好。

(2) 环保产业在专业领域的发展不均衡, 社会化服务程度低 我国环保产业的专业领域大致可分

为环保产品生产、三废综合利用、低公害产品生产、环保技术服务和自然生态保护五大领域。 从现状分
析, 当前环保产业的专业发展不均衡, 主要集中在环保产品生产和三废综合利用两个领域。 环保技术服
务十分薄弱, 对自然生态保护的贡献不大, 低公害产品的生产也刚刚起步, 社会化服务程度低, 致使技术
和市场信息传递不畅, 技术转化市场化程度低, 中介服务机构也不健全。 具体来看, 1997 年我国环保产
业年产值 (收入) 521. 7 亿元, 其中环保产品生产占 40. 6% , 三废综合利用占 39. 2% , 而环保技术服务仅
占 12% , 低公害产品生产仅占 4. 4% , 自然生态保护仅占 3. 8% , 技术服务的出口创汇几乎处于空白状
态。 至今环保产业未形成一支系统化、有规模的资源服务队伍, 缺乏多功能、全方位的市场服务, 使环保
产业的发展长期处于自发状态。

(3) 环保产品开发不平衡, 标准化、系列化程度低 我国环保产品的主要类别有水污染治理设备、

空气污染治理设备、固体废物处理设备、噪声与振动控制设备、环境监测仪器等。 1997 年产值为 211. 7
亿元, 其中, 水污染治理设备产值为 94. 5 亿元, 占 44. 6% ; 空气污染治理设备的产值为 87. 4 亿元, 占

41. 3% ; 固体废物处理设备产值为 11. 2 亿元, 占 5. 3% ; 噪声与振动控制设备 13. 8 亿元, 占 6. 5% ; 环境
监测仪器产值 4. 8 亿元, 占 2. 3%。 由此不难看出, 我国环保产品主要集中在水、气污染的治理方面, 固
体废物处理设备不多, 大多数固体废物通过掩埋处理, 噪声的控制刚刚起步, 环境监测仪器尚未普及, 更
没有形成全天候、自动化和网络化。 虽然我国在除尘、消声和水净化方面的技术开发已达到国际先进水
平, 但是技术成果远未形成大批量生产。大多数产品技术含量不高, 设备的成套化、系列化、标准化、自动
化水平不高。

(4) 环保产业在全国发展极不平衡, 中西部地区十分薄弱 1997 年全国环保产业调查数据表明,

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环保产业发展极不平衡, 当年环保产业的产值, 最高省份江苏 97. 55 亿元, 最低的
青海省 0. 013 亿元, 相差 7 503 倍。天津市的产值 28. 48 亿元, 重庆市仅为 2. 28 亿元, 相差 12. 5 倍。东
部的环保产业主要集中在津、京、沪、江苏、浙江、山东、广东 7 省市, 该 7 省市的产值占全国产值的

58% , 其中仅江苏 1 省的产值接近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甘肃、青海、新疆 7 省区总产值的 3 倍。中西部
地区除陕西稍具规模之外, 其他省份的环保产业仅仅开始起步, 企业少, 产值小, 远未形成规模, 具有巨
大的发展前景。

三、我国环保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分析我国环保产业的现状及近年来的发展, 可见我国环保产业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产业政策要求国家从产业发展的全局着眼, 系统设计较为完整的政策体系

[ 8 ]

。而目前环保产业

政策无论是从结构政策、组织政策、布局政策, 还是从技术进步政策、进出口政策方面来讲, 都还存在着
不完善的问题。对选择环保产业“企业”

发展的优先顺序、扶植对象、资源的有效配置、生产要素的合理流

4

3

1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2 年 8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