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图 5

温江区美丽华商住楼净化沼气池工艺示意图

Fig 5 Sketch of Wenjiang sewage purification biogas digester

1.2

处理单元分区和主要参数

20 世纪 80 年代早期研究中将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

称为沼气化粪池

[1]

,即从传统化粪池演变而来。装置由前

处理区和后处理区两个部分组成,其中前处理区由沉砂
池、两级厌氧消化池组成;后处理区由多级兼氧过滤池
组成。这一基本结构延用至今。依进水方式不同,净化
沼气池池型布置通常分为合流型和分流型两种工艺流
程。合流型是指粪便污水和其他生活污水通过同一进水
管流入池内。分流型即粪便污水与其他生活污水分别排
出,通过两个独立管道分别流入净化沼气池。

目前的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主要由几个处理单元组

成,分别是:沉砂井、沉淀区、厌氧Ⅰ区、厌氧Ⅱ区、
后处理区。沉淀池主要截除和沉淀难降解的有机生活垃
圾、较大固体颗粒等;厌氧Ⅰ区主要是厌氧消化有机物;
厌氧Ⅱ区内一般设有软填料用作微生物载体,截除更多
污泥,进一步降解有机物;后处理区一般设置有填料及
滤料,发挥兼性过滤作用,有利于降低出水中

SS 浓度,

净化水质。笔者对所选五种代表池进行了分析总结,对
处理单元比例进行了计算,其结果如表

1 所示。

表 1

五个典型设计图例主要参数

Table 1 Main parameters of five representative digesters’ design

处理单元所占容积比例

/%

编号

水力滞
留时间

/h

处理
工艺

有效
容积

/m

3

沉砂池

沉淀区 厌氧Ⅰ区 厌氧Ⅱ区 后处理区

1

72

分流

100

10.2

33.5

31.7

24.6

2

72

合流

50

40.0

26.6

33.4

3

48-72 合流

17

35.0

35.0

30.0

4

96

合流

90

66.7

27.1

6.20

5

96

合流

60

12.5

18.8

56.2

12.5

2

分析与讨论

2.1

进水方式和池型结构选择

如果采用分流型工艺,因延长了粪便在池内的水力

滞留时间,故处理效果优于合流型的处理效果。但是实
际情况是,目前实施的大多数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都采
用合流型工艺,因为这样投资较省。根据国家鼓励村镇
污水处理采用源头控制技术,采用黑水、灰水分离原则,
分流型工艺将更符合发展要求。

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池型结构主要包括隧道池和圆

拱形串联池两类。圆拱形串联池主要特点为力学结构性

能好,整体上较牢固,易密封;隧道式解决了因有重车
荷载又无条件设计圆拱形的较窄地形,同时对抗高地下
水位浮力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

1 和图 5 池采用的是矩形结构,水流在池内呈稳

态推流流动,建造相对简单。图

2、图 3 和图 4 池的厌氧

消化单元为拱形池,力学结构较稳定,但是,容易出现
短流、死角现象,不利于料液的循环流动。污水在池内
流程越长,有机物与微生物接触更充分,降解更彻底。

4 池在厌氧池内设有同心圆回流墙及折流墙,延长了

污水的滞留时间,在一个池内实现了污水的循环流动,
处理效果得到提高。

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进出水口需要存在一定的标高

差,才能弥补水头损失,保证水能够顺利流出。在所选
的五个沼气池中,进出水口标高差相差较大,高的为
35 cm,低的只有 10 cm。标高差太小将不利于水排出,
甚至可能出现倒流现象。
2.2

处理单元分区和容积对污水净化效果的影响

根据表

1 数据分析,四川池(图 1)的前后处理区池

容的比例为

7.5︰2.5;浙江池(图 2)的比例为 2︰1;江

苏池(图

3)的比例为 7︰3。乐山池(图 4)和温江池(图

5)中前处理区容积比例很高,几乎占 90%,而后处理区越
来越简化,这代表了当地的应用现状。图

5 池强化了厌

氧Ⅱ区作用(装有软填料),突出了软填料截留污泥及微
生物吸附作用,这更有利于可溶性有机物的降解,但在
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后处理区,还可能不利于氮磷去除。

本文作者之一曾经试验分析过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

各处理单元对于

COD 去除的贡献,发现 90%的 COD 去

除是在沉淀区和厌氧区中完成,而占总体积

48%的兼氧

过滤区仅仅去除了

10%COD

[11]

2.3

后处理区兼性滤池如何通风

要充分发挥兼性滤池的作用,改善空气流通条件尤

为重要。图

2 池的做法是在后处理单元区侧墙上设有拔

风管,与设在兼性生物滤池出水口盖板处的小孔形成空
气对流,增强兼性滤池的作用,以保证后处理出水的处
理效果。这种拔风管的设置与国标化粪池中通气管的设
置相似

[12]

。在实际应用中有一些有效的改进办法:如在

多级滤池的各级过水孔处,过水面设置滴水线,自然形
成曝气充氧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池中的充氧
效果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