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2)提高了资源合理利用水平。

钢铁行业是典型的高能耗行业,其能耗约占全国工

业总能耗的 11%,节能减排任务艰巨。低热值煤气 CCPP
技术是当今最先进的高炉煤气综合利用技术,通过该项
技术的引进可实现钢铁企业低热值煤气资源利用的最大
化,极大地提高了钢铁企业二次能源的利用水平。

(3)大幅降低投资成本。

低热值煤气 CCPP 技术作为钢铁企业重要的节能环

保技术之一,长期以来在我国发展缓慢,主要原因在于设
备初投资过高,核心设备燃气轮机的国内制造技术水平
低,必须依赖进口,致使国内厂商无法降低成本。通过该
项技术的引进,目前国内企业已基本掌握了低热值煤气
燃气轮机的制造技术,从而大幅降低了整套设备的投资
成本。

(4)缩短了国内企业的研发周期。

燃气轮机是低热值煤气 CCPP 技术的核心,然而由

于我国现阶段燃气轮机制造业技术基础薄弱,创新能力
不强,缺乏雄厚的研发实力,无法在短时间内达到世界先
进水平。通过低热值煤气 CCPP 技术的引进,以国内市
场换取国外先进技术,促使国内企业在较短时间内掌握
了燃气轮机的制造技术,大大缩短了国内企业在在该技
术上的研发周期。

四、对钢铁工业节能环保项目技术引进的

建议

从低热值煤气 CCPP 技术的技术引进案例分析来

看,通过跨国公司的技术引进对国内钢铁企业技术进步
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该项技术的引进是成功的。也证
明了通过引进国内需要且总体水平高于我国平均水平的
技术和设备,对我国的整体技术水平将产生明显的推进
作用。

目前,我国钢铁工业节能环保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

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有选择地引进技术仍是提
高我国技术水平的有效策略。

同时,通过低热值煤气 CCPP 项目的技术引进,我

们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教训,应该在未来的工作中借鉴
与注意:

1. 注重引进关键技术,大力发展国内配套设备技术
我国节能环保技术与国外先进技术相比,还有较大

差距。所以在引进技术时,必须充分考虑国内的配套技
术能力以及吸收、消化和创新能力。低热值煤气 CCPP
技术引进近 10 年来,燃气轮机的核心部件仍需进口,主
要原因在于国内相关机械制造水平无法满足技术要求,
同时,煤气净化设备、煤气压缩机等相关配套设备尽管国
内已可完全国产化,但在性能指标、稳定运行等方面尚存
在一些问题。

2. 以市场为前提,不盲目追求技术先进性
在进行技术引进评价时,首先要充分分析和研究引

进技术的国内市场潜力,不要盲目追求引进发达国家最
先进的技术。在低热值煤气 CCPP 技术引进方面,目前
只针对 50MW 系列装机容量,并未涉足 100MW 以上装机
容量系列,主要原因是结合国内钢铁企业的实际情况,因
地制宜地引进技术。

3. 加强技术引进中吸收、消化和创新能力的建设
对于技术引进,特别是跨国技术引进,必须高度重视

吸收、消化和创新能力建设。中国引进技术的经验教训
主要集中在发展配套技术能力和专业技术培训上,因为
技术能否尽快国产化、尽快适应中国的社会经济环境,取
决于国内的配套技术能力和技术人员储备。在这一方
面,低热值煤气 CCPP 的技术引进同样经历过类似的教
训。早期几套机组运行效果不够理想,很大程度是由于
国产及进口设备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配套以及操作人员
技术水平不高等因素造成的。

此外,国内节能环保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应进一步加

强。缩短中国与国外先进技术水平的差距最终要依靠技
术创新。同时,在加强技术能力建设的同时要做好技术
引进和技术创新的相互协调,对于中国已掌握的核心技
术,有能力商业化的技术不再引进。

4. 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职能作用
日本及欧美国家非常重视中介机构在技术引进过程

中的作用,其对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均能
起到关键作用。我国的技术引进中介到目前为止发展缓
慢,还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导致在很多情况下,技术引进
中介缺位。例如:低热值煤气 CCPP 技术转让过程无中
介机构参与,属技术输入及输出方企业的独立行为,这种
模式反馈了两个问题:一是合作初期由于双方文化、经营
理念等差异导致沟通与合作的困难;二是由于缺乏相关
指导,导致该技术整体创新能力不足。

因此,未来节能环保项目的技术引进应借鉴国外先

进经验,注重加强中介的职能作用。

5. 进一步扩大国际协助范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项事业发展迅速,从资金方面

到技术服务方面接受了多种国际协助,钢铁企业在节能
环保领域也受益颇多。

例如:太钢低热值 CCPP 建设项目即为日元贷款项

目,其利用了日本协力银行贷款(年利率仅为 0.75%,偿
还期达 40 年),对于弥补企业建设资金不足、促进技术进
步、提高管理水平均起到了积极作用。

建议在今后节能环保项目的技术引进方面,应进一步

扩大国际协助的利用范围,尤其是在技术服务层面。○

(作者单位: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北京 100711)

- 8 -

技术进步

2009 年第 4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