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的可行性的。
其实 M&A 并没有太多的神奇之处。就财务上来说就是合并报表的问题, 就估值来说,大致
做法和 IPO 估值差不多,不过就是要考虑协同效应(Synergy effect)。而 synergy 
effect 则是十分错综复杂,虚无缥缈,深不可测的东西。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一个被并的

 

公司必然出现人事动荡,导致士气低落,这种情况就十分难以像财务数据一样被量化。其
实,个人觉得 M&A 多半是投行的忽悠行为(银行当然为了做成 deal 不择手段的把
synergy effect 吹得很好)。由于事实上的负协同效应加上 winner's curse,十之八九的
MA 是失败的。
投行的称呼和四大不太一样,最低级别叫 Analyst,上几个级别叫 Associate,然后是
VP,senior vp(或者 director),MD(managing director)。和四大基本可以一一对应。
至于投行的收入则比较复杂,涉及几个方面。第一是收入构成。投行做一年以上 bonus 的
收入一般将超过工资本身,成为极其可观的数字。而四大的 bonus 基本是隔靴搔痒。第二,
工作性质。在投行工作分工远比四大复杂的多,因而收入会有天壤之别。front office,mid 
office 以及 back office 收入都大相径庭。就算都是 front office,trading 和 IBD 有时候
都会有很大的差别。即使一个 team 的同事可能因 bonus 的差别导致收入相差不小。所以,
不顾具体情况就比较投行的工资是毫无意义的。第三,global pay 的问题。投行的本地化
远远不如四大。因而大多数地方投行都是给 global pay。反之,四大在国内给的 pay 已经
比较 local 了。这是我认为四大和投行工资差距最主要的原应。
现在比较流行 PK,很多人大概会觉得我上面说的废话过多。我在这里就给一个大概的可比
概念。高华第一年 IBD associate 所有收入大致相当于一个国内四大表现正常的 senior 
manager。把话说回来,有位老兄说四大 partner 无法和投行的 vp 以上人比,这一点我
很不认同。就收入来说,四大收入更像金字塔。其实四大顶层和投行顶层的收入相差并不大,
越往下收入相差越大。就工作成就来说就见仁见智了。
关于高数:
sell side:1. IBD 和 equity research 对数学要求一般,反而财务会计基础比较重要一
些,excel 用熟比数学好甚至更加重要。
2. Sale & trading 中和 derivative (equity derivative, fixed income
derivative, credit?derivative...)相关的部门对数学要求都很高,按要求高低排列:
trading>structuring?(pricing)>sales
3. S&T 中 cash sale and trading 对数学要求不是很高。
4. 作 model 开发或者 quantitative?research 的就成天和数学或者编程打交道了。

Buy side:?
VC,PE:参照 1
hedge fund/mutual fund: 参照 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