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能源危机的紧迫性何在?中国科学院院士、核反应堆工程专家王大中曾用一组数据作出过说明: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与消费国、第一大煤
炭生产与消费国、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及石油进口国、第二大电力生产国。

  根据

2020 年中国 GDP 翻两番的发展目标估计,国内约需发电装机容量 8 亿~9 亿千瓦,而已有装机容量仅为 4 亿千瓦。但在现有的发电结构中,单煤

电就占了其中的

74%。这也意味着若电力需求再翻一番,每年用煤就将超过 16 亿吨,而长距离的煤炭输送将加剧环境和运输压力。另外,在今年年初南方

的冰灾中,光是因交通运输困难,电煤供应紧张,造成的缺煤停机超过

3700 万千瓦,19 个省区拉闸限电。而如此大电煤消耗,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量每

年分别新增

500 万吨和 5326 万吨以上。

  另外,水电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其开发难度相当大。而太阳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遇到核心技术的瓶颈,其使用成本极高。因此,在未来的
30 年内,这些新能源不具备成为我国主力能源的条件。所以,清洁、高效的核电成了备选。

  

1957 年,人类开始建设核电站并利用核能发电,到现在,核电约占全世界电力的 16%。但自 1986 年前苏联发生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燃料泄漏事件以

来,核电成了许多人心中的恶魔,中国也不例外。全球核电业就开始进入低潮。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统计,

2000 年年底,全球正在运行的核动力堆共有

438 座,到了 2003 年 3 月,增加至 441 座,仅增 3 座。

  但现实的能源危机改变了这一切。在能源危机的背景下,人们对生存的渴求战胜了对恐惧的担忧,欧美国家被冻结

30 多年的核电计划也纷纷解冻。而

此间,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国的核电发展战略也正在由

“适度”转向“积极”。

  唐红键喜欢用

“道路曲折”来描述中国核电工业的发展历程。在唐红键的脑海里,早在上世纪 50 年代,中国的核能事业就已启动,不过当时主要是为

了打破两个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中国的国防力量,而并非出于民用发电目的。直到上世纪

70 年代,周恩来总理在相关会议上才提出,要将核电用于

民用,建商用核电站。此后不久,中国第一个商用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开始组建,并于

1991 年 12 月 15 日并网发电。“这结束了中国内地无核电的历史。”

2005 年世界核电站分布,红色是已经建成,绿色是规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