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较高的农村地区,最终进入环卫系统的垃圾中可资源化的有机垃圾比重甚高。通过调研我
们发现,上海郊区一些地方可资源化的有机垃圾占收集的生活垃圾总量的 40%左右。因
此,由于农业废弃物没有就地循环,使得农业土壤得不到改良,致使社会效益流失。大量
使用化肥进一步损害土壤质量,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民享受不到对大部分农业垃圾、
人畜粪便等可资源化有机垃圾的有效利用而带来的高农业附加值。
    2.4 对村民的家园意识和农村文化方面的影响
    自上而下的垃圾管理行政机制不是一种依靠群众、动员和组织群众积极参与的模式。例
如上海郊区农村的垃圾管理模式为每家每户发放一只垃圾桶,由村的卫生保洁员负责收
集,再由镇(乡)环卫车运至堆场。有些村中开始招聘村道路养护人员,村内道路两边的
垃圾可由他们清理掉。这一行政化的模式取得明显效果的同时,却淡化了村民的家园意识,
村民对家门外的事情变得熟视无睹。家园应该是住宅和田园构成的一种完整的循环系统,
其主体应该是村民。村民对家园的热爱和建设本身就是一种农村文化,保留和深化个性化
的农村文化对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甚至对全人类都是宝贵的财富。
    3 因地制宜构建农村垃圾管理体系
    农村垃圾管理城市化的弊端是显然的,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其存在的客观性,即农
村的分散经营和农村劳动力结构的改变。家庭联产承包制下的农村,青壮劳力大量向城市
转移,留下老人管理农田和自留地,因此需要消耗大量劳动力的生产活动或公共事务,

‘’

已经很难在农村推行。例如,在农村已很难看到有人挑大粪,使用农家肥。农村的 改水 、

改厕 等活动在取得一定的农村环境卫生成效的同时,也不可否认使农民不再像过去那

样爱护河道、水体,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垃圾随意倾倒。而疏浚河道等劳动密集型活
动又难以组织,水利部门只负责疏浚干流,村内的河道往往无人过问而淤塞或流水不畅。
在对上海农村的调研中,笔者不无感慨地看到一条条岸边杂草丛生的发黑发臭、垃圾漂浮、
淤塞或流水不畅的断头小河,而很多农民对此却表现出见怪不怪,甚至持一种冷淡的态
度,更让人叹息。
    农村环境的整治不能忽视农村的现实状况,即农村劳动力结构的改变和劳动力价格的
上升;同时也要有利于农村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即除了提供农产品外还具有休闲旅游及
文化价值。因此,农村废弃物应该因地制宜以农村特有的方式来治理,而不是简单地将城
市环卫管理体系向农村延伸。
    3.1 因地制宜制定技术方案
    所谓因地制宜就是要认识到不同农村之间在生产经营、生活习惯、管理现状和发展规划
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导致各地产生的废弃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可资源化程度的
不同。因此首先要划分不同的农村类型,然后针对不同的类型制定适宜的技术方案。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很多农村的土地被征用或租用,居住地走向集中,工业
化程度不断提高,一些农村的城镇化水平已较高,因此这与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原始的村

落概念已有很大的区别。另外,随着国家对 三农 问题的重视,各地投资建设了很多各具
特点的农业园区,这些企业化经营的农业园区与周边的村落和村民构成了特殊的农村地
区。所以现在的农村与传统的农村相比在内涵上已发生了变化,已不能用一个完全相同的
模式来解决同一的问题。概括起来可以把农村划分为四种类型:一是纯农业生产的农村地
区;二是现代农业园区;三是一般镇周边的农村地区(以蔬菜种植为主);四是一些全
面开发的农村地区。
 第一类纯农业化的农村地区,根据在上海郊区的调研结果显示,除了生活垃圾外,农业
垃圾约占垃圾总量的 40

%左右,因此可以实施垃圾 就地消纳 ,做到垃圾不出村(除一

些有毒有害废弃物外);对于第二类农村地区,即现代农业园区,其垃圾类型较单一,
以农业垃圾为主,可以利用其企业化管理,在园区内建小型的生活垃圾和农业垃圾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