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

” “

后,中央提出 退耕还林(草)、 退湖还田 、 建设秀美山川 等决策,代表国家领导层
观念的重大转变。但要把可持续发展原则变成新的水利建设理论还需要一个过程,有许多
理论问题需要研究。如:
  1.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2.流域内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生态协调发展的基本模式;
  3.流域承载力的估算;
  4.流域内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5.流域生态系统的修复理论与技术;
  6.流域内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系统影响评价;
  7.流域内代际公平原则的体现;
  8.流域内地域公平原则的体现。
  在我国传统的水利理论中,比较多地受到改造自然、人定胜天思想的影响,没有把人
类作为流域内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来加以研究和考察,而是片面强调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
愿望,以至干扰甚至破坏了流域内生态系统的协调和均衡。

  目前在发达国家的水系管理中比较注意全流域的管理,明确提出 人与水和谐共处 、

” “

回归自然 、 修复河流生态系统 等目标,流域生态系统保持较良好的状态,流域内的居

民普遍有较主动的环保和生态保护意识。应当说在观念方面我国还处在转变的初期,与国
际先进观念仍有较大差距。
  (二)技术上的差距
  在水利建设技术上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并不存在整体上的差距。在大坝建设技术方面,
小浪底、三峡等工程在设计、施工等方面都堪称世界一流。在泥沙运动、高速水流、坝体抗震、
坝体优化设计等理论方面也都处于国际领先之列。目前我们与国际水利技术上的差距主要
表现在经济实力上的差距,即一方面在某些大工程上表现出世界一流的技术水平,另一
方面在大量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中采用较陈旧的设备和施工技术。对一些技术先进但造
价昂贵的设备和施工工艺还无法采用。如:
  1.超级堤。堤宽约为堤高的 30 倍,堤顶可建设道路及住宅开发。由于堤身较宽,既使
发生洪水漫溢也不致危及堤身安全。目前日本已在城市河段推广超级堤建设,代价较大。
  2.城市雨水调蓄设施。伴随城市规模的扩大,以及流域内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流域下
垫面透水面积减少,不透水面积增加,产流系数加大,城市致灾因子增强。加之城市内地
下设施及电、水、气、通讯、信息、交通等生命线网络系统的发育,洪涝灾害损失将成倍增加,
城市相对于洪水脆弱化。
  除需增加沟渠、泵站等排水设施外,还需要建设城市雨洪调蓄设施,如利用城市绿地、
运动场、停车场等临时蓄水,或修建调节池、地下水库、地下河等大型蓄水设施拦蓄雨水。
目前已有十几个国家在实施城市雨水调蓄计划,城市建设费用可能增加 20%左右,目前
我国在城市建设中尚未实施这样的计划。
  3.利用河道滩地净化水质。对于一些小型城镇和村落,难以对生活污水全部通过污水
处理厂进行处理,排入河道后将使河道水质恶化。在河道两岸滩区埋设大型污水处理槽,
内填卵石,利用附着在卵石表面的细菌对污水中的有机物进行分解,污水经过生物处理
后再排入河内,可明显地改善水质。目前在我国河道整治中尚未考虑这种增加河道自身净
化能力的措施。
  4.水利工程机械。目前我国堤基处理率较低,渗漏、管涌等隐患较多。我国虽然已研制
成功锯槽机、旋喷灌浆等垂直防渗墙施工设备,但施工能力低,对埋有较大卵石的基础无
能为力。国外已开发成功大功率的地下水泥土连续防渗墙的施工机械,可适用于卵石基础,
最大深度可达 50~70m.但每台价格在 2000~3000 万元左右,还难以引进。此外如大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