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差异等原因所造成的一些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逆差也是经济全球化
不断推进的必然产物。因此正如昆兰教授指出,现在进出口贸易再也不是表明美国全球销售
和竞争力的一张有效的记分卡。
    

3.经济结构性因素

  战后美国通过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拥有了极强的科技优势、资本货物的生产优势以及
服务出口优势,由此构建了对美国最有利的国际分工格局。
  美国参与国际分工的主要途径:
  

(1)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发展。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是指贸易参加国既出口又进口同

一部门或某种同类型制成品,也被称为双向贸易

(two-waytrade),或贸易重叠。随着战后世

界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各国产业的比较优势处于快速的动态变化之中。因此带来了世界范
围的产业结构调整,引致世界产业发展史中第三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即各产业部门在不
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调整和重新定位。由此导致战后国际分工体系的迅速发展和深化,各
国间产业内贸易规模显著扩大。
  如表

3 显示,当代美国对外部世界的产业内贸易已达到很高的程度。资本货物综合产业

内贸易指数已高达

0.994。半导体,工业发动机,泵和压缩机,通信设备,工业、农业和服务

业机械,发电机械,电力设备和部件等特定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也接近

0.90 或 0.90 以上。

其中出口大于进口的主要有半导体、民用航空器、发动机和部件、科学、医院和医疗设备和部
件以及钻油、采矿和建筑机械。这表明在这些类别中,美国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这是美国近
10 年经济结构进一步提升、主导产业进一步高附加值化、主体产业加速现代化的结果。
    表

3 2000 年美国资本货物的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亿美元)

                  出口  进口 产业内贸易指数
                  额

x  额 m  1-(x-m)/(x+m)

总量                

3568  3522   0.994

计算机、外围设备和部件       

556   898   0.765

半导体               

600   483   0.892

通讯设备              

326   380   0.923

科学、医院和医疗设备及部件     

192   141   0.849

工业、农业及服务业机械       

511   513   0.998

机器工具、金属加工设备和控制设备  

237   181   0.866

钻油、采矿和建筑机械        

127   72   0.726

工业发动机、泵和压缩机       

125   100   0.893

发电机械、电力设备和部件      

359   398   0.948

民用航空器、发动机和部件      

480   263   0.708

其他资本货物,

n.e.c        56    92   0.759

  注:

n.e.c 为未在已分类项目中。

  资料来源:根据

Surveyof CurrentBusiness(April2001)数据计算。

  

(2)跨国公司内贸易空前发达

  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成了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及国际分工深化的主力军。而美
国跨国公司实行全球化战略的通行做法是使交易内部化。其结果是公司内贸易迅速发展,同
时这也成了美国产品贸易出现高赤字的主要原因。
  以信息技术企业为例,众所周知,美国信息技术企业在世界市场上一直具有强大的竞
争力。然而,正是这个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领域,其产品贸易逆差

1990 年为 115 亿美元,

1999 年竟高达 660 亿美元。1994 年计算机、外围设备贸易开始从顺差转为逆差,1999 年

美国电子计算机首次出现贸易逆差。到

2000 年,仅计算机、外围设备和部件贸易逆差就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