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教授那么忙,每学期承接开课任务,也未必安心于此、全身投入。有的教授,上课时手机

保持开通,以免错失 更重要 的事务;有的教授,将课程转包给青年教师,以此 培养教学团

队 ;有的教授,提前下课、随意调课、甚至停课;还有的教授,善于将指导研究生的工时换算、
抵充为为本科生开课的课时。如此种种授课法则下,新生们难见教授之疑惑,大概可解了。

当然也有教授说,不愿授课出于学生因素。因为如今

90

后 大学生不如他们那时好学,

“ ”

进了大学、不愁毕业,反倒不如高中用功。一些学生整天 宅 在宿舍,似乎永远不想上课,才
不管上课的是不是教授。另有教授怪教案、怪教材,年年岁岁课相似,只是岁岁年年人不同,
每个学期都在简单重复劳动,连教学者都感觉无趣,又何况学生们呢?

那么,让更多教授回到课堂的有效动因是什么?还是重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直接决定人

才培养质量,但评价教育教学质量的天平似乎还未公平。教授忙科研、忙外联、忙赶场,很大
程度是利益驱使。显然,教学之外带来的利益往往大大多于教学本身,有时在校外开个讲座、
当个评审,远比开一门课来得实惠。更需思变的是,即使教授成为

100%的科研型教授,只要

他为学校增加论文数量、课题经费、项目分成,在现有考核体系中,这位教授依然是好教授、

名教授。若高校愿意放弃一些眼前利益的驱动和导向,在师资考评与分配体制中端平 两碗水 ,
甚至向教学型教授有所倾斜,教授授课的积极性、能动性也不难被调动起来。

保护上课教授的利益,就是保护听课学生的利益。当大学课堂真正成为教授奔忙之所,教

授与学生的关系自然就会理顺。一旦教学时间有了保障,教学水平得到提升,教授们将科研奥
秘、产学研经验、大学文化以及师道精神都带入了课堂,那么这方神圣讲台对学生的吸引力、
对社会的影响力必会大增,国内高等教育生态也将更为良性、健康、可持续。

评论:不能简单评价 重科研轻教学 现象

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日前在武汉召开的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上表示: 一个不

把主要精力投入教学的教师不是合格的教师,不为教学操心的校长不是好校长。 (《中国青年
报》

8 月 27 日)

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比较关注 为什么我们的教育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这个问题,俗

话说, 名师出高徒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首先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大学教育质量的高低

主要在于教师。但一个共识是,不少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重科研轻教

学 的现象。

其实,对研究型大学 重科研轻教学 现象的批判,在美国也屡见不鲜。哈佛大学前校长

Derek Bok

在《回归大学之道》一书中说: 正是因为教师扮演的角色如此重要,最近对本科

教育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他们身上。最普遍的抱怨是,教授承担了过多的科研和校外咨询任务,
以至于他们开始忽视教学和学生。毫无疑问,这一现象的确存在,批评家矛头直指的顶尖研究

型大学的情况尤其如此。

笔者并不完全赞同这种批评,毕竟,在批评研究型大学 轻教学 的背后,有很多微妙的因

素被忽略,导致这种批评更像是一幅漫画,因为它过于简单化,并不能反映出绝大多数研究型
大学教师的真实情况。

” “

首先,我们缺乏对教师工作量的真实数据分析,新闻中往往大多使用 有的高校 、 有些

” “

教授 、 个别院系 类似的模糊字眼,并没有相关数据显示平均每位教师每天将多少精力分配
在教学和科研上,毕竟,职称不同,教师所承担的科研和教学任务也不尽相同。再说了,也没
有相关的论文数量统计显示平均每位教师一年发表多少科研论文,以佐证研究型大学到底有多

么重视 研究 。根据美国教育部的统计,平均每位教师花在教学相关事务上的时间占一半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