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得点击率,通常帖子的内容与标题关系不大,网友看过之后往往有受骗上当的感

 觉。究其

原因,就是利用了人们的好奇心,准确地掌握了大多数网友的喜好。比如,某网站一条消息
的标题是李湘在大街上被人强行拖行,实际内容是一张图片,一

 个人两手各拿了一个印刷

了李湘代言的大头宣传纸袋,在地上拖行。

如今,并非只有网络和媒体新闻中存在标题党,严格来说,所有的广告和商家的促销

活动都有标题党之嫌,房地产可谓重灾区。著名的房地产广告

“买房子送家 具”,其实只是

帮业主运家具的意思

;“一线江景”必须把身体探出阳台才看得着; “视野开阔”潜台词就是顶

楼,而

“出入方便”指的则是一楼。

民族牌

 就像现在微博上流行的“不转不是中国人”,90 年代几乎所有的家电品牌都打过

民族牌

——长虹的口号是“以产 业报国、以民族昌盛为己任”,海尔的广告词是“海尔中国造”,

创维彩电则直接说

“创维情 中国心”。在那个“中国可以说不”的年代里,这些品牌几乎都大获

成功。不过十多年后,当人们的选择更单纯时,这些品牌开始知难而退地舍弃民族牌了。

反倒是另外一个行业开始频频甩出

“中国”牌。最早是娃哈哈,它把旗下的可乐直接说成

“中国人自己的可乐”——好像中国人就不应该喝其他可乐似的。接着, 它把一件司空见

惯的商业纠纷渲染成是民族资本和外国资本的对抗,并借此成功逼退达能,取得主动权。事
后人们回过头后却惊奇的发现,这个民族资本的代言人是

 拥有美国绿卡的。饮料行业的另

一朵奇葩是蒙牛,它最初可以当做民族企业的成功商业案例,但在其后,它却让

“民族品

”数次蒙羞,以至人们迫不得已地去购买 洋奶粉。2008 年,在三聚氰胺危机之后,这家企

业曾经有机会体面地死去,但牛根生又一次打出悲情的

“万言书”,“境外一些资本大鳄蠢蠢

欲动,一面编制谎

 言,一面张口以待……”。

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蒙牛没死,消费者遭殃了。
外国经验

 味千拉面,培芝牛初乳,施恩奶粉,澳优奶粉,法国合生元,卡姿兰彩妆,

卡尔丹顿,鸿星尔克,库奇酷派,阿尔皮纳,博西尼橱柜,欧典地板,

Nicefeel 家居,欧

时力,丽蓓卡,马克华菲,曼娅奴,香武仕音响,骆驼鞋,都是国货。

为什么国货都喜欢给自个起个洋名字

?洋气啊。看看人家安妮宝贝失恋之后,立刻买了

一盒洋气的哈根达斯,

“用干冰包裹起来,坐在出租车里,小心翼翼地捧着, 然后不停地

流泪,悲伤地想:那个爱我的人到哪儿去了

?剩我独自享用这美丽而昂贵的食物。”郭敬明曾

经洋气地去杭州玩儿,

“去我一个很有钱的朋友(称呼他小 K)家做客,他家是别墅,庭院里

有一个特别大的游泳池,那天他请了好多朋友一起玩,我和小

K 两个人姿势优雅地涂完防

晒霜,戴上了

Prada 的大墨镜,我穿 着 D&G 的泳裤,他穿着 Gucci 的泳裤,两个人靠在游

泳池边上,身边的水面上浮着个

Armani 的托盘里装着各种进口的水果……”张亚哲老师曾

 

经偶尔在卫视电影台洋气地看《

2046》,“章子怡的蔻丹脚趾甲,刘嘉玲的厚腻脂粉,梁朝伟

招牌式的诡谲笑容,伴随故意显露的眼角皱纹,让人再次经历王家

 卫的野蛮布尔乔亚摧残。

谢天谢地,音乐还是博萨诺娃式的,影调还是杜可风

30 岁时兰桂坊宿醉的风格,花样年华

的高棉吴哥窟结尾已经让所有王迷欲仙欲死。

外国的月亮不一定是圆的,但洋名字一定是听不懂却能看起来很高端的。为什么总有那

么多人没有理由地买着爱着絮叨着外国或看似外国的一切

?无他,装逼耳。

生活外包

 我们都特别忙。因为工作,我们没空做饭。因为追剧,我们没空洗碗。因为游

戏,我们没空带孩子。因为朋友聚会,我们没空打扫房间。我们坐在沙发里捧着零食窝成一
块土豆,看着扫地阿姨、幼儿保姆、饭店外卖、代驾司机在我们的生活里忙忙碌碌,来来去去。

但这都不算什么。

2005 年,Esquire 美国版首席编辑雅各布斯曾经在看完《世界是平的》

之后,虚拟出了一篇

“外包帝”自传:他找了一家印度外包公 司,让这个颇有责任心的外包

团队帮他查稿件资料、给老婆送礼物、从网店里买日常用品、给儿子买玩具、交手机费、给老板
发电邮、帮老婆安排生日派对、回绝不

 想理会的工作请求、投诉美国航空、写邮件关心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