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2005 中国农药发展年会——农药质量与安全研讨会                          2005/10/12-14        四川·成都 

法将是未来制剂配方研究的发展方向。 

由于篇幅的原因,本文对目前发展迅速和问

题较多的三种农药制剂:微乳剂、悬浮剂以及

微胶囊剂的研究与质量控制进行初步的探讨。 

1、微乳剂 

1943 年,Hoar 和悬浮剂 hulman 首次报道

了一种由水和油与大量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

性剂(一般为中等链长的醇)混合自发形成的

透明或半透明的体系。这种体系可以是油分散

在水中(O/W 型)

,也可以是水分散在油中(W/O

型)

。分散相质点为球形,但半径非常小,通常

为 10~100nm 范围,是热力学稳定体系。在相

当长的时间内,这种体系分别被称为亲水的油

胶团或亲油的水胶团,也称为溶胀的胶团或增

溶的胶团。直到 1959 年,悬浮剂 hulman 等才

首次将上述体系称为“微乳状液”或“微乳液”

(microemulsion)。于是“微乳液”一词正式

诞生。现在的微乳液定义为:两种不互溶液体

形成的热力学稳定的、各向同性的、外观透明

或半透明的分散体系,微观上由表面活性剂界

面膜所稳定的一种或两种液体的微滴所构成。 

在农业病、虫、草害的防治中,化学农药为农

业丰收作出了很大贡献,然而随着农药的大量

使用也给自然环境带来了较严重的污染,因此

对低毒化、安全化农药的要求日益强烈。以水

为主要基剂的微乳剂正是能满足此要求的新型

农药剂型。 

一般来说农药微乳剂具有如下性质: 

外观透明或半透明    液滴微细,其半径一般

在 0.01-0.5µm 之间,比可见光的波长小。直径

小于可见光波长 1/4 的颗粒不折射光线,因而

该制剂肉眼观测为透明,只能借助自动测粒度

仪或电子显微镜才能测其颗粒大小及形状。 

物理稳定性好。由于微乳状液的微粒性质

使其在重力场中的行为与一般乳状液有明显差

别,组成合适的微乳剂不会发生液滴凝聚作用,

而且加热时液滴增大的过程是可逆的。微乳状

液的稳定性往往用年来计算。微乳液可以与油

或水在一定范围内混溶和。 

微观测定与相图辅助研究手段在微乳剂研

究与质量控制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农药微乳体系是多组分体系,至少有三个

组分——水、农药有效成分和表面活性剂,通

常为四五个组分,即再加上助溶剂和其它稳定

剂。如果使用混合表面活性剂或混配农药,则

体系将更为复杂。在制备微乳剂的过程中可出

现多相共存状态。这种在微乳体系中同时存在、

相互处于平衡状态的相称为共轭相。共轭相现

象是微乳体系的重要特征,因此研究平衡共存

的相数及其组成和相区边界是十分重要的。在

这方面,最方便、最有效的工具就是相图。在

等温度压下三组分体系的相行为可以采用平面

三角形来表示,称为三元相图。对四组分体系,

需要采用立体正四面体。而四组分以上的体系

就无法全面地表示。通常对四组分或四组分以

上体系,采用变量不超过三个,从而仍可用三

角相图来表示。这样的相图称为拟三元相图。  

根据 Gibbs 相律:F=N-P+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