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廓直接接触的数量减小,润滑膜的承载比例也随之增加。

 

3)流体润滑:λ≥3 时的密封偶合面形成完全的流体润滑状态。流体润滑时的润滑油膜厚

度大到足以将两个表面的轮廓峰完全隔开,膜厚为

0.25~2.5μm 摩擦因数为 0.001~0.008,表

面相对速度较高。流体润滑时,润滑剂中的分子大都不受密封偶合面吸附作用的支配而自由
移动,不会有磨损产生,是理想的润滑状态。

 

由于无论是从膜厚还是从摩擦特性来说,在弹流润滑和边界润滑之间还是一个空白区,而
混合润滑只是描述了各种润滑状态共存时的润滑性能,并不具备基本的、独立的润滑机制。
因此,近些年来提出了介于弹流润滑和边界润滑之间的薄膜润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摩
擦学研究已深入到微观研究领域,形成了微

-纳米摩擦学理论,如超润滑概念。从理论上讲,

超润滑是实现摩擦因数为零的润滑状态,但在实际研究中,一般认为摩擦因数在

0.001 量

级(或更低)的润滑状态即为超润滑状态。

 

对往复密封来说,流体润滑使密封摩擦面间的摩擦力迅速降低,磨损最小,是一种理想的
润滑状态。

 

1.2 液压往复密封机制 

液压往复密封机制受密封偶合面间的液压流体行为支配。围绕这一问题,不同学者从不同的
角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提出了很多动态密封理论,下面介绍几种典型的液压往复密封
理论。

 

1.2.1 液体表面张力理论 

密封装置主要密封某种流体

, 而流体具有表面张力。密封件与轴的间隙形成的液膜,就是表

面张力造成的。

EJJagger 认为:液体表面张力造成的润滑液膜,由于流体的润滑性和毛细管

作用,会使流体渗入密封间隙。在与空气交界面上形成弯曲的一面,表面张力会阻止流体通
过间隙漏出。介质压力与密封间隙成反比:

 

p=2σ/h 

式中

σ 为表面张力;p 为介质压力;h 为密封间隙。依靠油膜的表面张力,润滑剂保持在一定位

置上,形成一道密封屏障。在运动状态下,油膜厚度随摩擦偶合面的相对速度、流体粘度、接
触面压力等许多因素的影响而改变。

 

1.2.2 边界润滑理论 

这是用来说明密封失效机制的理论,认为密封件与轴接触时,有边界润滑、流体润滑和混合
润滑

3 种润滑状态。很多学者认为,往复密封是在流体动力润滑状态下密封。 

1.2.3 流体动力密封理论 

浮动在流体膜上的聚合体密封配合表面与表面当作刚性体的流体动压密封不同,其特性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