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大批成果通过省级鉴定。

《集水农业引论》、

《集水高效农业》等学术著作相继出版,从

而建立了发展雨水集蓄利用的理论体系,从根本上突破了干旱缺水没有办法的传统
观念,找到了一条现实可靠的兴水治旱新路子,开辟了脱贫致富,发展两高一优农
业和奔小康的新途径。
    (2)搞好宣传、提高认识。雨水集蓄利用是一项新的工作,为了提高对这项工作的
认识,省、地、县利用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简报等各种宣传媒介加大宣传力度。省
上除在

“中国水利报”上举办两次专版外,还在中央电视台、中央电大、省电大联合摄

制了

“集雨工程”系列电教片,系统地介绍了集雨工程的规划、施工、灌溉、管理、效益

等,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广大干部群众在

“121 工程”的启示和 300 多个集雨节

灌高效农业试验示范点的引导下,从上到下基本上达成共识

:“121 工程”是解决干

旱山区人畜饮水困难的有效措施,集雨节灌是全省中东部旱作农业区改变农业基本
条件,实现脱贫致富,发展综合高效农业的有效途径,是全省实施范围最广,规模
和效益最大的节水工程。因此,广大干部和群众修窖建池的积极性高涨,形成了发
展集雨工程的热潮。广大群众说得好

:“要致富,田边地头修水库”。

    (3)用政策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一是结合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水利改革,明

“121 工程”、集雨节灌工程“谁建、谁有、谁管、谁用”的政策,允许继承、转让,鼓

励农民在自己的房前、屋后、承包地打窖蓄水,发展生产。二是在投资机制方面,不
搞平均主义,实行先干后补,以物代补,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原则;
明确群众是投资主体,国家只给予适当的材料补助

(每发展一处“121 工程”补助

400 元,每发展一亩集雨节灌田补助 100~200 元,占水窖工程总造价的 1/3—
1/5)。三是大力推行先贷后补,鼓励农民增加投入和大胆使用贷款。1997~1998
年共发放集雨节灌贷款

8000 万元。四是把建设任务优先安排在认识到位,群众积

极性高的村、户。由于激励政策到位,解除了群众的后顾之忧,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干
部群众建设水窖工程的积极性。各地自力更生修建集雨工程的典型事例越来越多,
不少把盖房子,娶媳妇的钱,出外打工挣的钱都用于修建集雨工程使建设任务超额
完成。群众把打水窖看成给自己置家业,舍得投资投劳,由

“要我干”变成了“我要

”,群众自筹资金占总投入的 60%以上,目前有 30 万眼水窖是在政府没有补助

的情况下,农户自己修建的。
    (4)强化管理,保证质量。为了把“121 工程”和集雨节灌工程建好、管好、真正发
挥效益。省政府专门成立了

“集雨节灌工程领导小组”,分管省长任组长,下设办公

室。同时,地县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各地普遍狠抓了技术服务的监督管理,做到规
划、领导、技术、资金、物资五到位。各地、县根据省上制订颁发的《雨水利用技术标准》、

“121 雨水集流工程”捐助资金及物资管理使用办法》、《集雨节灌工程建设管理办

法和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了《施工技术规范及实施意见》、

《工

程管护办法》、

《水窖工程图集》、

《工作人员守则》、

《竣工验收办法》等一系列管理文件,

使我省的集雨节灌工程建设一开始就进入规范化管理。在资金的管理方面,补助资
金由地

(州、市)设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对农户不拨资金,只发实物(水泥、灌溉设

)。工程建设中,水利部门专设办公室,抽调工程技术人员,包村包点,责任到人,

深入乡村现场培训施工人员,工程建成后均建档立卡。验收工程进行乡级普查,逐
眼登记;县级自验,抽查率不少于

50%;地区初验,抽查率在 10%以上;省级终

验,抽查率不低于

5%。从三年的验收结果看,工程的质量比较好,合格率达到

98%,优良率 80%以上。
   (5)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因地制宜调整工程布局。为更有效地推进集雨节灌工程建
设,各地在对已建成的集雨节灌工程进行重点调查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