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逐年下降趋势。

1992 年至 1998 年,收缴率分别为 96%、92%、91%、86%、90.7%及 82.7%,此后一

直徘徊在

90%以下(龚秀全、黄胜开,2002)。[5]截至 1998 年底,企业共欠缴养老保险费 302 亿

,到 2000 年底上升到 414 亿元,相当于当年养老金发放金额的 20%。而且,扩大养老保险覆

盖面的工作进展也乏善可陈。

1999 年,国务院发布了《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加速把非公

有企业职工和外来劳动力包括到养老保险社会统筹中来。但直到

2005 年底,养老保险参与率

一直徘徊在

50%~60%之间(见表 1)。覆盖面未能顺利扩大,直接带来了两个问题:一是企业之

间的不平等竞争。到

1997 年底,93.9%的国有企业职工参加了养老保险,而城镇集体企业职工

的参与率为

53.8%,其他所有制企业只有 32.0%,事实上造成了企业之间的不平等竞争。二是

养老保险体系的负担率大幅上升。如表

2 所示,从 1993 年到 2005 年,我国养老保险体系参保

职工人数上升了

78.8%,而参保离退休人员则上升了 168.2%,负担率提高了 50 个百分点。 

    在现实中,企业逃避缴费的行为是不可避免的;但过高的缴费率、有效征管体制的缺失,则大
大增强了企业逃避缴费的动机。从我国的国情来看

,逃税漏税现象本来就非常普遍,更何况是

“费”的形式进行征集的养老保险基金。 

    从职工个人方面来看,由于当前的工薪阶层不仅成为转型成本的主要承担者,而且现收现付
制本身所具有的再分配功能、

④个人账户的“空账”现象和过低的投资回报率等因素,也都抑

制了其缴纳养老保险费的积极性

,难以有效形成职工对企业缴费的监督机制。 

    地方政府(县或地、市级政府)在统一养老保险制度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值得注意。地
方政府曾是养老保险体系的管理者

,且在大部分地区至今仍然是实际的管理者,养老保险的省

级统筹将使它们失去对养老基金的控制权。显然

,在它们拥有对养老基金控制权的时候,它们

有积极性向企业收取养老保险费

;而在它们丧失对养老基金的控制权之后,它们的积极性将相

应降低。此外

,在省级统筹的运作中,省内地区之间的交叉补贴也会对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产生

严重的影响。例如

,如果一个县(或市)的养老基金盈余被拿去与其他县(或市)分享,这个县(或

)将不会有实现盈余的积极性;反之,如果一个县(或市)的养老基金赤字可以得到来自统筹基

金的补贴

,这个县(或市)也不会设法去消减赤字。 

    4. 其他存在的问题 
    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在运行中出现的其他问题还有很多,如社保基金未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收
益率、省级统筹进展缓慢等。以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的年报为例

,其历年的投资收益率

(如表 3),在所有年份均低于五年期定期储蓄利率。而自 1997 年国务院要求养老保险实现省级
统筹以来至

2000 年底,真正实现省级统筹的只有 5 个省,17 个省通过省级调剂金进行上缴下

,8 个省还没有建立省级调剂金或者虽然名义上建立了但没有运作(赵耀辉、徐建国,2003)。

[6]过低的投资回报率大大打击了职工对于养老保险体系的信心,甚至使个人账户的缴费异化
为某种税负

(由于资金回报率低于其机会成本);省级统筹难以实施,则不利于调节省内地区之

间的收入分配以及控制养老基金管理中的道德风险和腐败行为。

 

    综上所述,个人账户空账、缴费率过高、拖欠及逃避缴费现象严重是当前我国养老保险制度
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这些问题之间的关系中可以看出

,它们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养老保险基金的拮据表现为个人账户空账

,并产生了提高缴费率的要求;过高的缴费率又大大

增强了企业拖欠、逃避缴费的动机

;而企业拖欠、逃避缴费的行为,反过来又影响了养老保险费

的顺利征收

,并使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的工作难以实施;最终导致个人账户空账规模的进一步

扩大

,从而使整个养老保险体系的运作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当前我国养老保险体系在实践中遭遇的严峻形势所折射出的现行制度设计的不合理,主要
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过于执着养老保险体系自身的财务平衡。面对巨大转型成本的现实,政府没有必要拘
泥于养老保险体系自身的收支平衡

,以致于造成个人账户的

“空账”现象而失信于民。事实上,

从世界各国的实践来看

,社会保障税并不是社会保障资金的惟一来源。除少数国家(如德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