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测量。为操作方便,可以采取分段钻进方法,设计好每天的钻进工作量,开钻后可以先以一
天的钻进量为一段。每天钻进结束后,将孔中水抽干,第二天开钻前测量水位,即可查明该
段是否含水。若上部地层均不含水,则可一直这样进行下去。若上部已有含水层(如第四系
含水层),则需将测量段密封起来,抽干其中的水,第二天测量该段是否有水及水压大小
以确定其含水性及水位情况。岩体完整段一般不含水,节理、裂隙密集段可能有水,也可能
无水,总体来说,由于岩体中渗透的裂隙性,钻孔中肯定只有小部分区段有水(一般在断
层、密集节理带产出部位)。这样,通过测量可以把地层分为含水段与不含水段,再结合地
球物理勘探测量,确定出地层的含水部位(裂隙带)与不含水部位(与水文地质中的找水
勘探类似)。以此资料作为岩体稳定性分析的依据,要准确可靠得多。含水带确定之后,可
以根据含水带的分布特点,用裂隙渗透的原理,来确定地下水对岩体稳定性的影响。以最简
单的边坡平面破坏模型为例,其计算如下:边坡滑面裂隙带宽

d,长为 L,全滑面上的水头

差为

H,则地下水作用力为: 

  

J=(H/L)γwdL=Hγwd 

  此即为裂隙带上的总渗透力,平行于滑面,方向向下,作为下滑力参与计算,而滑面
上计算应力时不再计及地下水浮力。边坡的上安全系数为:

 

  

Fs= 

  式中

W-滑体的总重量;α、Φ、c-分别为滑面的倾角、内摩擦角和粘聚力。这样算出的地下

水对岩体稳定性的影响,比之用浸润线计算的影响要小得多。

■ 

  

 

  【参考文献】

 

  [1]范锡朋

.水文地质建造及水文地质分层问题[J].地质论评,1965-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