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是很容易控制的。在升温过程结束后,温度就处于一个稳定阶段。最后,当退火炉的电源关
掉后,温度就随着时间而降低,这一阶段称为冷却阶段。用含氢非晶硅作为初始材料,进行
退火处理。平衡温度控制在

600

℃以上,纳米硅晶粒能在非晶硅薄膜中形成,而且所形成的

纳米硅晶粒的大小随着退火过程中的升温快慢而变化。在升温过程中,若单位时间内温度变
化量较大时

(如 100

℃/s),则所形成纳米硅晶粒较小(1.6~15nm);若单位时间内温度变化量

较小

(如 1

℃/s),则纳米硅粒较大(23~46nm)。进一步的实验表明:延长退火时间和提高退

火温度并不能改变所形成的纳米硅晶粒的大小;而在退火时,温度上升快慢直接影响着所
形成的纳米硅晶粒大小。为了弄清楚升温量变化快慢对所形成的纳米硅大小晶粒的影响,采
用晶体生长中成核理论。在晶体生长中需要两步:第一步是成核,第二步是生长。也就是说,
在第一步中需要足够量的生长仔晶。结果显示:升温快慢影响所形成的仔晶密度。若单位时
间内温度变化量大

,则产生的仔晶密度大;反之,若单位时间内温度变化量小,则产生的仔

晶密度小。

RTA 退火时升高退火温度或延长退火时间并不能消除薄膜中的非晶部分,薛清

等人提出一种从非晶硅中分形生长出纳米硅的生长机理:分形生长。从下到上,只要温度不
太高以致相邻的纳米硅岛不熔化,那么即使提高退火温度或延长退火时间都不能完全消除
其中的非晶部分。

 

   
   
   RTA 退火法制备的多晶硅晶粒尺寸小,晶体内部晶界密度大,材料缺陷密度高,而且属
于高温退火方法,不适合于以玻璃为衬底制备多晶硅。

 

   
   
   等离子体增强化学反应气相沉积(PECVD)
   
   
   等离子体增强化学反应气相沉积(PECVD)法是利用辉光放电的电子来激活化学气相沉
积反应的。起初,气体由于受到紫外线等高能宇宙射线的辐射,总不可避免的有轻微的电离,
存在着少量的电子。在充有稀薄气体的反应容器中引进激发源(例如,直流高压、射频、脉冲
电源等),电子在电场的加速作用下获得能量,当它和气体中的中性粒子发生非弹性碰撞
时,就有可能使之产生二次电子,如此反复的进行碰撞及电离,结果将产生大量的离子和
电子。由于其中正负粒子数目相等。故称为等离子体,并以发光的形式释放出多余的能量,
即形成

“辉光”。在等离子体中,由于电子和离子的质量相差悬殊,二者通过碰撞交换能量的

过程比较缓慢,所以在等离子体内部各种带电粒子各自达到其热力学平衡状态,于是在这
样的等离子体中将没有统一的温度,就只有所谓的电子温度和离子温度。此时电子的温度可

104

℃,而分子、原子、离子的温度却只有 25~300℃。所以,从宏观上来看,这种等离子

的温度不高,但其内部电子却处于高能状态,具有较高的化学活性。若受激发的能量超过化
学反应所需要的热能激活,这时受激发的电子能量(

1~10eV)足以打开分子键,导致具

有化学活性的物质产生。因此,原来需要高温下才能进行的化学反应,通过放电等离子体的
作用,在较低温度下甚至在常温下也能够发生。

PECVD 法沉积薄膜的过程可以概括为三个

阶段:

 

   
   
   1.SiH4 分解产生活性粒子 Si、H、SiH2 和 SiH3 等;
   2.活性粒子在衬底表面的吸附和扩散;
   3.在衬底上被吸附的活性分子在表面上发生反应生成 Poly-Si 层,并放出 H2;研究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