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3、刺穿油气藏主要类型

 

a.按刺穿体岩石类型分:盐

岩刺穿油气藏、膏岩刺穿油气藏、泥
岩刺穿油气藏和岩浆岩刺穿油气藏。

b.按储集层与刺穿体相对位置关系分:盐(膏、泥)栓(核)遮挡油气藏、盐帽沿遮挡油气藏和盐帽内透镜

状油气藏。

9.背斜油气藏形成机理、基本特点和类型:
背斜油气藏:储集层及盖层形成的背斜构造圈闭中的油气藏。

 

1、背斜圈闭形成机理:
非渗透性盖层下方为层状储集层形成的背斜,便形成背斜圈闭。在静水压力条件下,背斜核部为储集层顶面以

下的相对低势区。圈闭顶点即为储集层形成的背斜最高点;圈闭面积为通过溢出点背斜储集层顶面等高线所围限的
面积。

 

2、背斜油气藏基本特点:
a.油(气)水界面近水平,其与储集层顶面交线与储集层顶面等高线平行。烃柱高度等于或小于闭合高度。
b.通常储集层具有较好的物性,油(气)藏具有较大的规模,特别是多层油(气)藏连通形成的块状油

(气)藏。

c.油层常呈层状展布,同一储集层中常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在同一压力系统中具有同一油(气)水界面近

水平。事实上,多层具有独立压力系统背斜圈闭是多个背斜圈闭的纵向上联合。

3、背斜油气藏类型:

 

按背斜成因分:

 

a.后生背斜油(气)藏:储集层及盖层沉积、固结成为水平岩层以后,发生褶皱作用形成的后生背斜圈闭,

其中油(气)藏为后生背斜油(气)藏。

 

b.同生背斜油(气)藏:储集层及盖层沉积在沉积作用的同时,发生褶皱作用形成同生背斜圈闭,其中油

(气)藏为同生背斜油(气)藏。

 

c.差异压实背斜油(气)藏:由于不同部位的储集层及盖层压实程度不同而形成的差异压实背斜圈闭,其

中油(气)藏为差异压实背斜油(气)藏。注:差异压实背斜可以是同生的,少数情况也可以是后生的。

 

d.刺穿背斜油(气)藏:由于底辟作用形成刺穿构造,与刺穿构造相伴可形成刺穿背斜圈闭,其中油

(气)藏为刺穿背斜油(气)藏。注:刺穿背斜一般是后生的。

 

e.逆牵引背斜油(气)藏:由于逆牵引作用形成的背斜圈闭,其中油(气)藏为逆牵引背斜油(气)藏。注:

逆牵引背斜可以是后生的,也可以是同生的。

10。断层油气藏形成机理、基本特点和类型: 
断层油气藏:储集层上倾方向或其他各个方向断层带为非渗透层形成断层圈闭中的油气藏。
1、断层圈闭形成机理:
断层带由于破碎作用形成断层泥或其他作用(如:胶结作用)可以成为非渗透层。在储集层上倾方向,断层带

便可阻止油气逸散。断层圈闭一般要盖层配合,单一的断层带封闭情况是极少的。

2、断层油气藏基本特点:

 

a.上倾方向为断层封闭,下倾方向油(气)水界面与储集层顶面交线与顶面构造等高线平行。

 

b.断层油气藏储集层的物性常较好,油层常呈带状展布。

 

3、断层油气藏主要类型:

 

a.断层与单斜岩层配合:

①单个断层与单斜地层配合;②多个断层与单斜地层配合。 

b.断层与褶皱岩层配合:

①正断层与褶曲配合;②逆断层与褶曲。

11.裂缝性背斜油气藏形成机理、基本特点和类型:
裂缝性油气藏:背斜圈闭中储集层为裂缝性储集层,则形成裂缝性背斜圈闭。裂缝性背斜圈闭中油气藏称为裂

缝性背斜油气藏。

 

1、裂缝性圈闭形成机理:

 

褶皱岩层原来为非渗透层,经过裂缝作用使背斜中部分岩层(易碎岩层)成为储集层。通常,裂缝孔隙度与背

斜岩层曲率有关,在背斜转折端常具有最大裂缝孔隙度。

 

找石油资料上一览石油文库!http://wk.yl1001.com/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