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自我”的社会位置问题。这场剧烈的社会变迁迫使失地的农村妇女告别其熟悉的传统农业

生产,而被推向一个陌生的由市场主导、不完善的就业体系。突然面对新的社会情境,其经
验及路径都没有一个基本的调适过渡机制,导致部分农村妇女在再就业过程中缺乏弹性,
缺少选择,具有非自愿性,因而很多人难以适应。

 

  

 

  (三)农村妇女变为个体经营者的成功案例

 

  黄某某,现年

42 岁,她的土地被征用后,在镇上做服装加工生意,现在正积极筹备打

算开办一家服装加工厂。土地征用补偿款的一次性发放促成了她事业开展之初的原始积累部
分,无地可种同时也促使她排除干扰成功转换职业。像黄某某这样的成功转行却给农村妇女
失地再就业问题带来希望和启示。面对一个发育不够完善的市场,征用土地的上级政府不能
只是通过一种安置方式

――一次性货币安置将农村妇女完全撒手抛向市场。她们自身一般不

具有丰富的社会资本和有效能动的市场适应性,被动非农化后结果不是陷入困境就是为成
功付出过高的代价。

 

  

 

  四、总结

 

  

 

  在中国,农用地部分被征用作其他用地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的公共政策,在很
多地区和长时间内都将发挥作用,有关

“新三农问题”的提法就将失地农民面临的就业和保

障问题作为研究重点。而土地被征用却还没被利用的情况也在很多地方存在,所以本文中提
到的关于妇女在这部分土地上的劳动价值和不同年龄段农村妇女如何应对市场考验这两个
话题都是有研究价值的。

 

  货币安置引发的突出问题是:在大量失地农民再就业极为困难的背景下,安置补助费
用远远不能取代以往土地所具有的

“最后的保障”的社会功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限的

资金难以为失地农民特别是妇女再造一个可持续生计。在非农化过程中如何对不同状况和不
同需要的农民给予多元化安置,如何在非农化进程安置方式和过程中引入社会性别视角,
都是今后要继续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周华山.女性主义田野研究的方法学反思[J].社会学研究,2001(5). 

  

2、熊秉纯.质性研究方法刍议:来自社会性别视角的探索[J].社会学研究,2001(5).